钱棨:清朝的六首状元之路与背后的故事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钱棨的名字,他与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六首状元”紧密相连。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读这位清朝唯一的六首状元背后的故事。
在古试中,有各种各样的称号,其中,“六首状元”尤为引人注目。那么,何为“六首状元”呢?简单来说,就是指在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中均取得第一名的人。在整个古代科举史上,仅有两名幸运儿荣获此殊荣,其中一位就是钱棨。
钱棨原名为某字,但因与诗人钱起同名,后改为“棨”字。他出生于江苏长洲的书香世家,家中世代为官,其曾祖父曾参与《某书》的编纂。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钱棨自幼酷爱学习,常常熬夜读书。
钱棨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据《吴县志》记载,他曾多次参加童试而未能中举。他并未气馁,终于在32岁时成为长洲县案首。此后,他接连参加了六次乡试,均未能如愿以偿。直到乾隆四十四年,他才终于考中乡试第一,成为解元。
这次的中解元给了钱棨极大的信心,他接着参加了会试,并再次中得会元。在殿试时,他的文章表述完整,书法端正清秀,被乾隆皇帝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清朝唯一的六首状元。
据说,钱棨能够成为状元还有一段幸运的故事。当时的乾隆皇帝已经70岁高龄,主考官知道后,便想起了钱棨。在乾隆看到钱棨的试卷后,立刻被他的才华所吸引。钱棨被幸运地调到了第一位,被钦点为状元。
乾隆并非完全出于个人心愿才将钱棨列为状元。实际上,钱棨的文章和才华确实令人钦佩。不过此时的他已经47岁,可谓大器晚成。
钱棨高中状元后,被授修撰一职。乾隆任命他为顺天乡试同考官,还让他教导皇子。尽管乾隆对他十分器重,但在乾隆五十二年,他却遭到了革职留任的处分。这是因为钱棨曾得罪了权倾朝野的和珅。
和珅得知钱棨受重用后,便想拉拢他。但钱棨为人正直,生平最恨贪污受贿,果断拒绝了和珅的示好。和珅因此怀恨在心,并在乾隆面前陷害钱棨。尽管乾隆念及他的才能,决定革职留任察看,但在这期间,钱棨再未得到重用。
直到皇帝即位,和珅倒台后,钱棨才重新获得希望。他在嘉庆朝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遗憾的是,嘉庆四年,钱棨卒于任上,享年65岁。
在苏州,或去过苏州的人可能都知道有一座名为“三元坊”的地方。其实这就是乾隆为钱棨所建的石牌坊的所在地。虽然石牌坊后来被拆除,但坊名却流传至今。钱棨的故事与这座石牌坊紧密相连,成为苏州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