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更夫:古代的时间守护者如何掐算时间?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看到夜晚的街道上,有人手持灯笼,敲着锣,提醒大家“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就是更夫,一个古代高频出现的职业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更夫的脚步,探寻他们是如何掐算时间的。
更夫,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职业。在遥远的古代,直至清朝末年,这个职业都依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其中,有一位名叫孙达成的更夫尤为出名。他不仅是位勤劳的农民,还是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父亲。新加坡的南洋孙中山纪念馆里,就保存着孙达成打更时的工具。
古代没有现代化的计时工具,如手表和闹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节奏随着太阳的起落而变化。但对于一些需要精准时间的场合,如祭祀、大典或处决犯人,就需要一种精准的计时方式。于是,聪明的古人利用日晷,将一天均分为12个时辰。
当夜幕降临,没有太阳的指引,那些需要准时参加活动的人们怎么办?这就需要更夫这个专门在晚上报时的人。他们辛苦地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确保时间的精准。
那么,更夫是如何保持时间精准的呢?
他们主要依赖漏壶来计时,包括沙漏和水漏。比如,一壶沙漏完代表半个时辰过去,更夫就得及时翻转漏壶或更换焚香的计时方式。每到一个特定的时辰,更夫就会按照节奏敲响相应次数的梆子,如二更天时按照“咚!咚!”的节奏连续多次敲打。
除了报时,更夫还承担着巡逻和提醒人们防火防盗的职责。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夫这一职业已失去其存在的必要。但在某些地方,出于怀旧和保留传统文化的目的,打更的传统被保留下来。比如重庆的磁器口,打更主要用于吸引游客,让他们感受古代的生活方式。
让我们向这些古代的时间守护者致敬,他们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时间的信息,更是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历史,感受那份古老的生活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