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共同发布了国内首部针对学龄前儿童(3至6岁)的运动指南,也即《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这一重要文献的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此,《生命时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参与编写的专家之一——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的罗冬梅教授,为我们深入解读这一指南。
罗冬梅教授指出,当前我国的学龄前儿童运动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幼儿园由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组织的活动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足够的强度。家长们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运动缺乏足够的重视。社会上的一些体能训练机构并没有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专业指导性,让家长难以辨别其是否正规。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的严峻。体检合格率的下降、超重肥胖率的增加以及近视率居高不下等问题,都与学龄前运动时间短、强度不足密切相关。
针对这些问题,《指南》强调了儿童运动的多样性、时间与强度以及安全性等具体原则。并且给出了明确的时间建议: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罗冬梅教授解释,这里的180分钟是指一天之中所有活动的累计时间,包括上下楼、收拾玩具等日常活动。特别对于3至6岁的儿童,中等强度的运动能有效刺激身体各器官的发育。
为了保证《指南》的顺利落实,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家长、幼儿园教师、儿童运动领域专业人士和妇幼保健医务工作者的培训;二是通过、学术机构和媒体的多方联合,推广宣传《指南》;三是进一步丰富和细化《指南》的内容,提供更科学、更具体的运动建议。
罗冬梅教授强调,《指南》的出台是对社会的一个呼吁和信号,孩子的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孩子的未来才是社会的未来,让我们携手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助力。 (记者 潘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