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报道,随着地方“两会”的召开,多地将治霾作为今年的重要任务,写入工作报告。专家们普遍认为,环保工作不仅可以改善环境,更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掘新的增长点。
面对严重的雾霾天气,我国已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省份和百余个大中城市受到雾霾影响,年均雾霾天数创下历史新高。在此背景下,治霾工作已成为多地的首要任务。河北省的空气质量被评为最差,工作报告中专门强调了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其中“强力治理大气污染”更是重中之重。陕西省、江苏省、福建省等也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治霾的要求。
为了有效治理雾霾,一些地区已经开始采取限行措施,限制机动车增长成为短期内最为有效的手段。河南省的政协委员们建议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以替代传统的汽车运输模式。他们主张降低汽车保有量,鼓励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陕西省的政协委员也主张限制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严格管理公务车辆,对私家车辆实行限购。
环保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状况,更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汇丰中国的宏观经济分析师指出,雾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治理雾霾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用于节能和低污染设备以及技术升级。这样的投入同样可以产生GDP,创造利润和就业机会,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随着空气污染治理和反对浪费活动的加强,汽车销量增速将放缓。吉利汽车的销售预测也反映了这一趋势,预计2014年汽车销量增长约为6%,低于2013年的14%。
地方对环保工作的热情高涨,不仅是为了改善环境状况,更是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可能对汽车产业产生影响,汽车制造商需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寻找新的发展路径。读者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经济参考报的官方网站以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