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这是一种极为剧毒的物质。近期,四川和福建两省的质监部门联合专家团队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蒙牛企业的液体乳不合格背后的原因竟是奶牛摄入了霉变的饲料,导致乳汁中的黄曲霉毒素M1含量严重超标。
而在广东,三家企业生产的花生油同样被发现存在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问题。据广东省质监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个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花生原料在种植、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受到了黄曲霉等霉菌的污染。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并未严格检测原料,也未采用足够精确的精炼工艺或者工艺控制不足。
无论是液体乳还是花生油的问题,其源头都指向了原料。我国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经营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奶牛饲料、花生原料等初级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手段仍然比较落后,其质量难以得到长期稳定的保障。这也使得一些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问题。
以四川省眉山市为例,尽管近年来大力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但散户养殖仍是主流,奶源六成以上仍来自散户。眉山市畜牧局副局长蔡健表示,由于精饲料价格昂贵,部分奶农或养殖场可能会使用陈化粮作为饲料,这种饲料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奶农将精饲料存放在潮湿的地面,导致底部饲料容易受潮发霉。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乔娟教授指出,奶牛生产周期长,从小牛到产奶需要一两年时间,成本较高。部分牛奶企业依赖大量外购原料奶,这使得他们在质量控制上显得力不从心。最近的调查也显示,一些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超标,有的问题出在原料上,有的则是企业自检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这也暴露出这些企业在生产和质量控制上存在的明显短板。
面对这样的问题,不仅需要部门的严格监管,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力度,同时也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提高质量控制水平,确保从源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