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随着高考的落幕,这一届特殊的高考生也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从2020年至2022年,他们的高中生涯在疫情的阴霾下展开,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特殊的心理压力。
疫情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影响?专家指出,疫情让个人心理品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成为考生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疫情考验了考生的主动精神,也即内驱力。线上学习要求考生依靠自身的专注与努力,锻炼自我控制能力,抵制诱惑,坚定地执行学习计划。疫情也考验了考生的集体意识,个体化网络学习要求他们保持集体主义精神,紧跟步伐,不掉队。疫情也让考生思考未来,如何有计划、有策略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些心理品质在过去可能被忽视,但在疫情下却显得尤为重要。
高考结束后,考生可能会产生新的焦虑。如何纾解这种焦虑?专家建议:一是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二是培养运动习惯,让大脑分泌出提升心情的化学物质;三是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涵养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四是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五是学习交替兴奋的技能,让大脑得到休息;六是考量未来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
考后的考生该如何看待成绩并规划人生?要接受成绩是真实情况的反映这一事实。过分看重一场考试与人生道路的关系、控制幻觉、消极躺平或过度追求完美都是不必要的思维误区。专家提出了“ABC”原则:A即accept,接纳;B即behavior,行动。接纳现实是为了更快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而积极行动才能解决所有的焦虑、恐惧、担忧和愤怒。考生可以通过准备复习、迎接大学生活等行动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这一届高考生经历了疫情的磨砺,也将在考后的新旅程中继续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希望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人生道路,不断成长、进步和发展。沟通是生命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无论是喜悦还是困扰,都需要有一个宣泄的出口。面对未来的人生关口,如何培育积极心态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对此,彭凯平教授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见解。
积极心态并非简单的快乐和欢喜,其核心在于“积极”。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克森教授指出,积极情绪是我们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能力,是一种宝贵的再生资源。它涵盖了自豪、平静、感恩、满足、兴趣、愉悦、希望、好奇与爱。
当人们处于积极情绪时,自我认同感会增强,更有可能设定并追求人生目标,智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相反,消极情绪可能导致思维狭窄,使人变得愚蠢。那么,如何培育积极心态呢?答案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彭凯平教授提出的“五施培养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颜施,展示感染力的笑容;言施,积极沟通;眼施,用心欣赏身边的美好;身施,付诸行动;心施,体验“福流”。其中,“福流”是指全情投入某事物时忘记时间的心理体验。
为了将积极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培养孩子的未来心态,有几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情商教育,教学生如何发现、培养、管理积极情绪。二是幸福教育,让孩子体验“福流”,学会以积极、阳光、正面的态度看待世界。除此之外,利他教育、乐观的性格教育、美德和价值观教育、社会关系建设教育以及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也都十分重要。
落实积极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一个建议是将积极心态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让思政教育更加可感知。另一个建议是将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结合起来,让道德教育更加现代化和实用。还应及早进行心理知识的大众教育,让心理教育普及化。
积极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拥有全面的心理发展。未来社会需要的不只是擅长考试的人才,而是具备灵性、悟性、感性和德性的新人才。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快乐积极地生活,哪怕面对压力与困难,也能活出心花怒放的感受。本文旨在为大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的未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