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报道,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于6月28日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一殊荣的背后,是学院多年来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的紧密结合,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不懈追求。
作为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一直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党建工程,同时被评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院党委围绕中心抓党建,通过实施“四力”工程,打造充满力量的基层党组织,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院的荣誉也离不开一代代西政经济法学人的不懈努力。他们始终充满家国情怀,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种明钊、李昌麒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法学家,将经济法学界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受他们影响,学院教师时刻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
“教书是个良心活”,这是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师们的庄严承诺。卢代富教授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曾在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巡讲报告中发表这一看法。学院共有XX名教职工,其中XX%的教师都秉持着这一优良传统。蒋亚娟副院长带领的团队多次获得国家级和市级教学竞赛奖励,他们精益求精,为每一堂课都精心准备。
学院还注重厚积薄发,编写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材。张怡教授是重庆市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她撰写的《衡平税法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市级奖项。整个团队经过不懈努力,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是全国法学教育的佼佼者,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其他高校学习和借鉴。他们不仅注重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的融合,还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样的学院才能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的法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铸梦经济法学院:培育追梦人的摇篮
在重庆市,有一位名叫胡广渝的辅导员,十七年如一日地投身于学生工作,为学生们的未来倾注心血。她不仅是学生的引路人,更是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的筑梦人。她所创办的“一职为你”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工作室,为全院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技能提升的机会。
经济法学院,这里不仅是学习法律的地方,更是一个孕育梦想的摇篮。学院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爱生如子、潜心育人”的优良传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这里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们追梦路上的引路人。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引导学生们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如陈健老师,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王艳老师则积极投身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们解决心中的困惑。
在党建的引领下,经济法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媒体宣传矩阵,将线下思政与线上思政、学校思政与社会思政有机结合。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使更多学生了解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其中。
学院涌现出众多优秀学子,如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的林逸同学,他们的出色表现,为学院赢得了声誉。经济法学院2020级研究生王辉玲,更是响应号召,前往巫溪县峰灵镇中心小学支教,为西部贫困县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院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张良庆表示,学院将贯彻落实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追梦人,每一个梦想都有机会在这里起航。经济法学院,用奉献和爱心,为年轻一代筑梦,助力他们成为未来的栋梁。这里的故事,充满了追梦的热情、奉献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