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凤桐先生逝世,享年九旬,相声界痛失巨匠
昨日,相声界的巨星董凤桐先生在新疆乌鲁木齐安详离世,享年九十一岁。这位相声界的传奇人物是侯宝林先生的徒弟,一生为相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董凤桐先生,山东烟台人,后移居北京,因热爱相声而投身艺术创作。他的第一段相声作品《爱国公约》展现了他的艺术天赋。关于董先生的早年工作,有说法称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社工作,也有说法是他在北京邮局任职。但无论哪种说法正确,董凤桐先生早年都是一个业余相声作者。
1956年,董凤桐的《全不怨我》被马季所赏识。这段相声讽刺了邮政局职工粗枝大叶的行为,凭借这一作品,马季荣获全国职工业余曲艺汇演一等奖。此后,董凤桐的才华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他也开始尝试登台表演,很快便赢得了观众的喜爱。除了写相声外,董凤桐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类型的曲艺作品。其中,《女英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李文华在全国舞台上崭露头角的重要作品。
新疆本是相声的荒漠之地,但董凤桐先生和其他相声前辈们如班松麟等一起为这片土地播撒了相声的种子。随着队伍的壮大,乌鲁木齐市曲艺团成立,董凤桐先生也为团内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即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相声走入低谷时,董凤桐先生仍然坚守在新疆,为相声事业传承不懈努力。
德云社走红后,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民间相声社团。新疆的相声巴扎作为当地第一家民营相声艺术团体,得到了董凤桐先生的积极支持。虽然年过八旬,但他仍然时常参加演出,为相声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在相声界,董凤桐先生虽然没有师承,但他的名字依然熠熠生辉。他曾多次表示希望拜师侯宝林先生。在北京时,他常去看侯宝林的演出,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侯宝林先生也多次给予他创作上的指导。
《曲艺》杂志的珍贵记忆
萧陶发现了一份珍贵的史料,那是1959年第5期《曲艺》杂志。在这期杂志上,侯宝林、董凤桐和李文贵共同创作了相声《杂谈“空城计”》。董凤桐还与侯宝林联手打造了《更上一层楼》和《老财迷》两段脍炙人口的相声。在1958年,年幼的侯耀华和侯耀文在学校里表演了一段名为《我的技术高》的相声,这段作品同样出自董凤桐之手。尽管董凤桐才华横溢,他却从未敢当面提及拜师的事,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1984年7月8日,侯宝林在青岛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收徒仪式,正式将师胜杰纳入门下。仪式上,侯宝林明确表示这是他的关门弟子。师胜杰激动不已,表示自己非常幸运能够成为侯老的徒弟。这个消息传到了新疆的董凤桐耳中,使他更加觉得自己拜师无望,因为侯家的山门似乎已经关闭。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时隔32年后,董凤桐的命运出现了转机。那时的董凤桐已经是一位84岁的老人。侯宝林的次子侯耀华得知董凤桐的心愿后,决定帮助他圆梦。同年10月12日,侯耀华、李金斗和马小平等人亲自前往乌鲁木齐,见证董凤桐的拜师仪式。虽然此时侯宝林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但相声界的传统仍然被尊重。在贾振良的见证下,董凤桐终于得以入门。虽然贾振良并未亲自参加拜师仪式,但他的认可对于董凤桐来说意义非凡。
尽管董凤桐的师承曾受到质疑,但侯耀华的立场始终坚定。在2018年的一次央视节目中,他公布了其父侯宝林的徒弟名单,其中包括了董凤桐。这份名单上并没有包括某些知名人士,但却有着董凤桐的名字,这足以证明他在相声界的地位。
回顾过去,马季和李文华的成功或许与董凤桐的付出密不可分。特别是李文华,如果没有董凤桐的支持,他的人生或许会有截然不同的走向。在新疆的舞台上,董凤桐默默耕耘,为相声事业播种希望,培育后人。他的努力和付出不仅为相声界带来了福祉,也为自己带来了回报。
如今,董凤桐老人已经离世,愿他一路走好。他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相声界的心中。萧陶原创此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注明的除外),严禁转载,盗用者必受追究。(流产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