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财经报道,在2022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突破了千万大关,达到了惊人的1076万人,同比增加了167万,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量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是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重大责任和民生关切。
面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保障就业,让青年们顺利找到工作成为了当下的紧迫任务。保就业成为了重要会议的高频词,国家层面高度重视。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前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而16-24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更是高达18.2%,反映出当前就业市场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官方频频出手,凸显出稳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在接受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避免一刀切,稳定市场主体,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给予特殊照顾。他认为,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稳住市场主体才能稳住就业。
为了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中央到地方,从高校到用人单位,都在加码稳就业措施。打出减负、稳岗、扩就业的“组合拳”,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延续实施失业、工伤保险阶段性降费政策,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标准,加力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扩大企业就业规模,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就业。
教育部也积极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千方百计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各地也积极采取措施,如广东印发行动方案,全省事业单位提供招聘岗位至少6.8万个,力争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在年底前达9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选择灵活就业、慢就业的人在逐渐增多。国家也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明确支持高校毕业生发挥专业所长从事灵活就业,对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面对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转变就业观念。像四川一所211大学的研究生李莉(化名),她的求职预期也越来越务实。她表示,现在只要有好一点的公司愿意接纳她,她就会考虑就业。企业也应看到未来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更要挑选有创新能力、发展前途的人才加入。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民生福祉。官方、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保障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毕业生们也在积极调整心态,务实面对就业压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相信能够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李莉分享说:“班级里找到工作的同学大概只有一半吧。如今,大家都倾向于追求稳定,不少人选择了返回自己的老家发展。我目前的计划是先确保顺利毕业,然后继续寻找适合的工作。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找到心仪的工作。”
根据《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有55%的受访毕业生因为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降低了他们的就业期望。他们的平均期望月薪相比去年下降了约6%。
张翼对此表示,经济波动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调整心态。他建议毕业生们先找到一个工作岗位以维持生活,随后根据市场的变化寻求更合适的就业岗位。确定薪资水平时,必须基于现实情况。
“我们不能将全部的就业压力归咎于大学,、企业与大学生之间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张翼强调,“在经济发展下行以及疫情的影响下,我们需要共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提议建立灵活就业监测系统,并在困难时期通过这一系统提供资金支持与生活援助。他认为,目前的年轻人培养是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关键。短期的就业困难并不可怕,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长期解决人才资源的开发问题,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储备人才资源。
本文由中国新闻网报道,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在寻求稳定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共同期待更好的未来。
(完)
备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流产网也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感谢大家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