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首日的考试已圆满结束,高考作文题无疑是每年备受关注的焦点。
南都新闻记者了解到,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上的作文题共11道,覆盖了多种文体形式,既有常见的应用性文体,如发言稿、演讲稿、信件等,也有新颖的应用写作形式,例如新高考Ⅱ卷要求考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的身份撰写一篇主持词。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对“小人物”的聚焦。这些“小人物”形象鲜活,包括快递小哥、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医务工作者、司机等,都在今年的考题中亮相。
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哪些特点,与往年相比有何不同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对近五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近五年的高频词来看,“青年”、“世界”、“时代”等词汇成为热词,几乎每年都在全国高考的作文题中出现。这些词汇的频繁出现,展现了高考作文命题对于青年人的关注,以及对于时代、社会、国家、世界的紧密关联。
不仅如此,高考作文命题还引导青年关注现实社会,关注时代发展。热词的关联内容展现了每年高考作文题的关注内容,如与“时代”相关的“时代印记”、“智能互联网时代”等,与“历史”相关的“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等。
值得一提的是,“小人物”在今年的作文题中被提及的次数最多。从传统的杜甫、管仲,到现代的屠呦呦,再到全球疫情中的普通民众,这些人物都在今年的试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特别是今年天津卷的作文题,要求考生对走过2020年的春天后的“中国面孔”进行新的思考和感悟,其中包括了众多普通人的面孔。
教育部考试中心表示,“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贴近现实生活与时代背景已经成为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鲜明特点。例如,今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就引导考生结合自己在抗疫中的亲身经历,深入思考中国在危机时刻的决策和成果。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关注时代热点,更加聚焦于那些鲜活的“小人物”。这不仅考察了考生的写作能力,还考察了他们对时代、社会、国家的关注和思考。这样的命题方式,无疑能够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时代,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全国II卷作文题目“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指引下,考生们被引领进入全球抗疫的进程,激发他们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人类未来的发展之路。这个题目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学生们的思维之路,引导他们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
今年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如“北斗三号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和纪录片《杜甫》的全球热播,成为了作文命题的素材。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我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进步,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人类面对挑战的勇气与智慧。
据了解,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包括11道题目,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5道,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各自命制了一道,北京命制了两道。这些作文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对他们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的一次检验。
教育部新闻办指出,今年的作文命题把握时代脉搏,紧贴时代精神,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加强应用写作能力的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与南都北京新闻中心的合作,为我们带来了这篇深入的文章。数据分析与整理的李润泽子、蒋小天以及实习生王佳欣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独到的见解。文由吴单撰写,制图由何欣完成。我们看到了对高考作文的深入分析,也看到了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携手世界,共创未来。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未来,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去创造未来。这是一个青年的时代,也是一个创造未来的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青年们在这个时代中的精彩表现,发出属于中国的声音。流产网为我们提供的信息与帮助,如同本文的结尾一样,始终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支持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