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是中央统战部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以“华侨”命名的华侨高等学府。其办学历史与背景独具特色,承载着海外侨胞的期望与爱国热情。
该大学现有厦门和泉州两个校区,但其根脉却深植于泉州这片土地。许多人或许好奇,为何华侨大学会选择在泉州安家落户?这背后的故事,充满着时代的印记与决策的智慧。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海外侨胞纷纷将子女送回国就学的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许多海外华侨青年学生纷纷归国。为了满足这些归国华侨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1959年,华侨事务部门开始酝酿创办一所主要招收归国华侨学生的华侨大学。尽管当时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但周恩来总理特事特办,批准了创办华侨大学的报告。
关于学校的创办地点,北京和福建是主要的选择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然有其独特的优势。考虑到广东已有一所暨南大学,而福建则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泉州,作为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是我国三大侨乡之一,拥有庞大的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对吸引闽南籍海外华侨青年回国深造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泉州还是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气候与东南亚各国相近,便于关照和吸引更多的华侨学生。
在决策过程中,中侨委采纳了时任中侨委副主任庄明理的建议,决定将学校建在福建泉州。这一决策背后,是考虑到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气候相宜等诸多因素。泉州地理位置优越,依山面海,风景优美,是个理想的教学之地。
在确定办学地点后,地方党委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原晋江地委统战部华侨统战科科长郑炳山回忆道,他曾赴京争取把华侨大学办在泉州。经过多次沟通和努力,最终说服了文教司的同志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经过中侨委上报周恩来总理批准同意,华侨大学最终在泉州安家落户。
如今,华侨大学已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学府,为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子弟提供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其背后的故事,不仅是决策的智慧和时代的印记,更是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的体现。中侨委副主任方方参观华侨大学蓝图之际
那个特殊的日子,位于福建的美丽之地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为何这片土地如此引人注目?只因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想象一下,背靠着连绵起伏的山峦,面前是波光粼粼的湖面,美景尽收眼底。更妙的是,这里水陆交通便捷,距离泉州市中心仅有六公里之遥,福厦公路更是从门前经过。这片土地不仅当前可用面积超过三千亩,未来还有向西南和东北部发展的广阔空间。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地毗邻泉州市亚热带作物试验场和晋江县国营双阳华侨农场,对于农学系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然的实习场所。附近的群生和草邦两个水库,为学校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更为归侨学生提供了熟悉家乡风情的机会。地质条件优越,土石建筑材料丰富,为基建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有效降低造价。
时光回溯到1960年5月,中侨委副主任方方和庄明理亲自来到泉州,对校址进行实地勘察。他们踏足了泉州北门外清源山麓周边、东海法石乡、丰泽华侨中学及城东五里亭等地。期间,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和书记处书记林一心也莅临泉州进行考察。经过反复比对,大家一致认定城东五里亭附近是理想的校址。于是,在1960年6月29日,中侨委正式批准将华侨大学建在此地。
就在那一年,华侨大学在这片尚未开垦的荒地上动工建设。师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到建校劳动中。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将这片土地打造成知识的殿堂。终于,在1962年9月19日,华侨大学迎来了盛大的开学典礼。
时光流转至新世纪,华侨大学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为了满足发展需求,学校在厦门建设了新校区。如今,华侨大学形成了厦门、泉州两个校区的格局。这所美丽的大学,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继续书写着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