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蕾斯,这个营销领域的“文案标杆”,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备受关注,但也多次因过度使用性暗示而引发争议。以下是关于杜蕾斯代表性翻车案例及其争议焦点的梳理:

一、争议案例回顾
1. 喜茶联名事件(2019年4月)
杜蕾斯与喜茶的合作文案中,将“体液”与奶茶进行类比,如“今夜喂饱每一张嘴”、“今夜一滴都不许剩”。这种表述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认为其过度物化女性,并将暗示性行为与饮食直接关联,突破了公众的接受底线。喜茶不得不公开道歉并修改文案。
2. 天猫店广告被罚(2020年10月)
杜蕾斯的宣传页面因含有露骨性暗示,被罚款8 1万元。这一处罚成为近年情趣用品行业高额处罚的典型案例。广告内容的争议点在于其违背了社会良好风尚。
杜蕾斯在与淘票票、饿了么的联名文案中也引发了争议。与淘票票的合作文案“今夜钻进那片秘密角落”被指鼓励影院不雅行为;与饿了么的“喂饱每一张嘴”则引发食物与性行为的不当联想。
二、翻车核心原因分析
杜蕾斯文案翻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模糊“风流”与“下流”的界限。杜蕾斯利用谐音梗和隐喻制造性暗示,但文案尺度往往超出主流价值观的容忍范围。二是场景错位引发反感。将私密行为与日常消费品强行关联,如奶茶、外卖等,导致消费者产生心理排斥。三是忽视群体差异性。年轻群体可能接受调侃式文案,但中老年或保守群体却可能感到不适,从而扩大舆论的负面效应。
三、后续影响与反思
杜蕾斯此后的品牌策略发生了调整,文案风格趋向含蓄。即使是这种调整也未能完全消除争议。例如,2024年的“老司机飙车”话题被指缺乏创意,显示出在传播效果上的下滑。杜蕾斯的案例也对行业产生了警示作用。同类品牌如杰士邦等亦因类似营销手段被罚,这推动了情趣用品广告向“隐晦表达+科普导向”转型。
杜蕾斯的案例告诉我们,两性营销需要在创意与公序良俗之间精准平衡。过度追求“擦边球”策略终将反噬品牌价值。在营销过程中,品牌需要尊重消费者的感受,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才能维护良好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