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罗翔-没有愤怒就没有正义

  • 生活知识
  • 2025-10-30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从古老的文明中汲取智慧,现代社会同样不乏正义的呼声。当我们谈论正义时,愤怒,作为感性的力量,总是难以避免的话题。罗翔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愤怒在正义中的位置和作用。

一、愤怒——正义的感性基石

面对邪恶和不公,罗翔认为,人类的愤怒情感是人类作为“温血动物”的自然反应。他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发愤忘食”,强调即便是圣人也有常人的情感波动,适度的愤怒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近期唐山的烧烤店打人事件中,公众的集体愤怒推动案件迅速侦破,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正是愤怒作为正义感性基础的生动体现。

二、愤怒的节制之道

虽然强调愤怒在正义追求中的重要性,但罗翔也提醒我们,所有的情感都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和理性的引导下得以释放。他主张遵循孔子的原则——“随心所欲不逾矩”,为愤怒找到合理的出口。通过完善法律条款,比如寻衅滋事罪来弥补故意伤害罪的量刑不足,实现正义。这种平衡既保留了正义的激情,又避免了私刑或过度暴力的出现。

三、法律与情感的交织

法律,作为社会公正的守护者,也需要回应公众的正义期待。罗翔认为,法律应当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在唐山事件中,嫌疑人的迅速归案正是法律对民愤的积极回应。正直的愤怒是法律人判断是非的重要直觉,它超越纯粹的逻辑推演,为法律注入生命力。

四、现实挑战与智慧应对

唐山事件引发的“愤怒边界”的讨论正是罗翔观点的现实映射。一方面,愤怒是社会监督的重要驱动力,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过度的情绪化可能干扰司法独立。罗翔强调,法律与人性需在动态中寻找平衡。他主张在法治框架下释放愤怒的也要关注人性的温度。这种平衡并非易事,但正是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之一。

罗翔的观点为我们理解愤怒在正义追求中的作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在法律与人性、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点,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正义的实现。

下一篇:没有了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