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北宋文豪苏轼的文字狱生涯
在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由文字引发的席卷了整个朝廷,令大文豪苏轼身陷囹圄。这场乌台诗案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轼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更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迫害案例之一。
案件背景源自王安石变法时期,朝廷中新党与旧党纷争不断。苏轼,作为旧党中的核心人物,对新法持批判态度。他在地方任职时目睹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弊端,并通过诗文进行批评讽谏。这些尖锐的批评却成为日后乌台诗案的。
元丰二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在呈递的《湖州谢上表》中,他表达了自己对新政的不适和对百姓的关怀。表中的某些词句被御史台的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抓住把柄,认为是对朝政的攻击和对新法的否定。
最早举报苏轼的是沈括。在熙宁六年巡查新法时,沈括看到苏轼的诗稿,认为其中涉嫌诽谤朝政,并上报神宗。但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御史台官员接连上章弹劾苏轼,神宗下令逮捕。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官员皇甫僎将苏轼从湖州押解至京城。在御史台的监狱中(因柏树上栖乌鸦而称“乌台”),苏轼遭受了严酷的审讯和折磨。审讯过程持续了近百日,期间苏轼多次产生自杀的念头。
御史台从苏轼的诗文中断章取义,寻找所谓的“罪证”。如“根到九泉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被解读为对皇帝的诅咒;“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被曲解为对皇帝的讽刺。其他诗句也被牵强附会成对新政的批评。
最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这不仅是对其政治生涯的重大打击,也使其家人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家中文稿被焚毁,苏轼在黄州度过了数年的贬谪生活。这段经历也促使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赤壁赋》。
乌台诗案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轼的一生,更成为宋代党争的典型案例。它充分展示了文字狱的危害,对后世的文人政治参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苏轼外,此案还涉及举报者沈括(早期)、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以及驸马都尉王诜和苏轼的家人。这起案件充分展现了北宋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文人在政治漩涡中的脆弱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