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滥用的现实展现
人脸识别技术,这一现代科技的产物,在某些场景下的滥用现象令人忧虑。
1. 人脸识别强制采集的泛滥
在小区门禁、健身房、酒店等日常场景中,人脸识别被作为唯一的验证方式,而且,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商家竟然将人脸信息与物业费、会员权益等日常服务直接捆绑,拒绝提供其他替代的验证方式。这样的行为无疑对个人的隐私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2. 数据安全风险的日益凸显
人脸信息泄露的事件频频发生,黑市上人脸数据被低价售卖,甚至有人利用泄露的数据进行AI换脸诈骗等犯罪活动。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伪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系统的可靠性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3. 过度分析行为的无处不在
商业机构借助现代技术,对顾客进行微表情分析,或者结合步态、声纹等信息构建详尽的用户画像。这种对个人信息深入挖掘的行为,已经远超出了社会可接受的范围。
二、治理措施的法治依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实际上,相关的法律依据和治理措施已经逐步出台。
1. 新规的核心条款
即将于2025年6月实施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人脸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必须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未成年人的同意需要监护人的参与;在私密空间(如宾馆客房)禁止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必须提供非人脸验证的替代方案。
2. 执法的实际案例
上海的一家游泳馆因为强制刷脸被行政处罚,零售商家因分析顾客情绪被罚款550万元。这些案例都展示了执法的严肃性和决心。
三、公众应对策略
作为普通公众,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并非无能为力。
1. 有权拒绝非必要场景的刷脸要求,并要求相关机构明确说明处理的目的。
2. 发现违规行为,可以向网信部门举报,如强制采集或超范围使用等。
3. 对于特殊群体(如老人、儿童),可以主张提供无障碍的替代方案。
现代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和享受科技便利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幸运的是,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我们有了更多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