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挑战
在当今社会,消费信贷规模已突破50万亿元的背景下,道德滑坡现象逐渐显现。传统的“欠债还钱”观念正在被部分债务人漠视,他们甚至将诉讼视为拖延战术。这一现象不仅对社会信用体系构成冲击,也加剧了社会信任危机。
执行难问题日益突出。数据显示,至2024年,全国终本执行案件已达120万件。在这背后,有高达60%以上的被执行人确实无财产可供执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无产可执者”群体。这些现实困境使得执行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失信人员开始采取更为隐蔽的规避手段,如通过系统性财产转移行为,包括以极低价格如1元转让房产等。数据显示,在所有的执行案件中,拒执罪判决仅占0.3%,这反映出法律在应对这些规避行为时的无力感。
二、代表建议的核心对策
面对上述挑战,代表们提出了以下核心建议:需要完善以央行征信为龙头的系统,实现失信人员的全面记录,让失信者无处遁形。建立连带惩戒机制,将失信影响扩展至配偶子女的就业、教育等领域,如限制失信人员的子女报考公务员等,以此加大失信成本。
也要发挥舆论震慑作用,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恶劣案例,强化道德引导。代表们还呼吁降低刑法中拒执罪的入刑标准,认为现有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适用门槛过高,无法有效威慑失信人员。
三、争议焦点
这一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中一个焦点是失信人员的年龄结构特征,数据显示失信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以20-30岁为主体的低龄化趋势明显。这反映出年轻一代在信用意识上的缺失,需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信用教育。
另一个焦点是新型失信形式的出现,如信用卡循环套现、P2P平台恶意逃债等。这些新型失信形式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给执行工作带来更大挑战。执行技术瓶颈也是争议焦点之一。例如,法院在扣押车辆时面临困难,扣押的车辆仅占查封量的17%,“活封”车辆仍在流通,这也反映出执行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面对这些现实困境和争议焦点,如何在道德重建、司法改革与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关键。这需要、司法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法律、加强信用教育、提高执行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