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与价格峰值
在时间的指针跃至2020年3月,海航旗下的金鹿公务航空开辟了一条伦敦至上海的包机航线。令人震惊的是,这张售价高达18万元的机票在短短时间内便被抢购一空,四十张机票的迅速售罄,犹如一场速度与金钱的较量。
而在时间的洪流中,机票价格的峰值并未回落。到了2021年12月,土耳其航空从伊斯坦布尔飞往广州的航班票价让人瞠目结舌。经济舱票价突破20万元大关,而商务舱更是飙升至超过25万元,这一价格刷新了国际机票的历史记录。仅仅过了几个月,也就是2022年1月,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回国机票单价高达25万元,引发了公众对于“天价机票”的广泛讨论和强烈关注。
二、原因分析
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多重原因。国际航班在疫情期间的限制和减少,使得部分航线仅保留少量的包机或公务机服务。这一变革导致座位供给严重不足,加剧了市场的紧张氛围。海外滞留人员回国需求激增,进一步推动了票价的水涨船高。部分机票代理通过囤积票源、虚假报价等手段来抬高价格,甚至出现了转售溢价的乱象。私人包机服务因需承担额外的机组隔离、航线申请等费用,单程票价可达数万元甚至更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机票价格的飙升。
三、官方回应与措施
面对这一情况,民航局迅速介入调查。在2021年12月,针对“机票价格突破25万元”的报道,民航局启动核实调查程序,明确表示将规范市场秩序。中国驻外使馆也积极发挥协调作用,敦促航空公司合理定价。部分航线的票价在随后出现小幅回落。这些举措旨在稳定市场,为公众提供合理的票价选择。
四、关联背景
高价机票现象并非孤立。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类似的情况早有发生。例如,在2021年5月,柬埔寨金边至广州的航班经济舱票价便超过2万元。而在疫情之前,部分欧美航线的回国经济舱价格也一度超过1万元。疫情期间的价格涨幅无疑更为显著,这背后反映的不仅是供需关系的变化,还有全球大环境的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