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多起争议之后,云南白药终于公开承认了其传统配方中含有草乌(也被称为“断肠草”)的成分,并且相应地更新了药品说明书。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关键信息梳理。
一、配方公开与说明书的修订
按照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严格要求,云南白药集团在2014年对其说明书进行了更新,明确标注了“本品含有草乌(制)”这一成分,改变了过去仅以“略”字概括的保密配方做法。草乌(制)是经过炮制后的乌头属药材,企业声称通过独特的工艺可以消除其毒性,然而并未详细公开具体的制备方法和残留毒性的具体数据。
二、毒性风险及安全争议
草乌中含有乌头类生物碱,如果过量摄入,可能会导致口唇麻痹、胃肠痉挛等中毒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呼吸衰竭导致死亡。香港和澳门等地曾因为检测出未标注的乌头类生物碱成分而对云南白药实施禁售。尽管企业坚称毒性成分处于“安全范围内”,但公开报道显示,这一成分已导致多起中毒事件及死亡指控。部分医师认为,虽然经过炮制后的草乌毒性有所降低,但仍需严格限制用量以确保其安全性。
三、境内外标准差异与法律纠纷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版的云南白药说明书明确标注了成分及含量,而国内版长期以“国家保密配方”为由隐瞒草乌成分,直至2014年才部分公开。这种“双重标准”引发了消费者知情权的争议,甚至有律师据此提起诉讼。在2013年,中国监管部门修订规定,要求含有毒性药材的中成药必须标注成分并添加警示语,云南白药的修改被视为是符合新规的合规性调整。
四、公众信任与后续影响
长期以来,云南白药以“保密配方”的方式规避成分披露的做法一直备受质疑,被指责为利用制度缺陷逃避责任。尽管企业一再强调其产品的安全性,但消费者对于其生产工艺透明度和毒性残留等问题仍然心存疑虑。此次公开草乌成分,无疑是对公众信任的考验,也将对云南白药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云南白药能够坦诚面对公众的质疑,不断提高产品的透明度和安全性,恢复消费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