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收花生遭村民哄抢

  • 生活知识
  • 2025-04-30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近年来,多地频发承包户在花生收割期间遭遇村民哄抢的事件,这些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经过综合相关案例后的核心信息梳理:

一、主要案例及特征

1.河北廊坊30亩花生遭哄抢事件

2021年深秋,辽宁的承包户马驰在河北廊坊大城县租种的30亩花生田,却迎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一天之内,他的花生被周边村民集体哄抢一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万元。这些哄抢者甚至嚣张地宣称:“公安局的是我兄弟,报警没用。”他们部分人携带大容量工具,明目张胆地进行抢夺,承包户安装的监控设备也未能有效阻止他们的行为。

2.河南驻马店连续性哄抢事件

河南遂平县的承包商袁某自2017年起,每年都会遭遇村民的哄抢。在花生收割的季节,数百名村民(甚至包括外村人员)如潮水般涌入花生田,甚至在夜间使用头灯进行偷盗。警方介入后,现场仍然难以控制,损失累计达数百万元。这些村民的行为呈现出组织化的特点,他们跟随收割机同步行动,捡拾未收割的花生,甚至用三轮车堵塞道路,部分人还存在明显的盗窃行为。

二、官方回应与争议

1.地方的解释

河南遂平相关部门称村民行为只是“捡拾收割遗留花生”,并强调“警方在场维持秩序”,试图否认存在哄抢性质。承包商们反驳称,这些村民在花生尚未完成收割时就强行捡拾,甚至夜间的偷盗行为明显超出了合理范围。

2.基层治理的困境

村干部承认,哄抢者中多为外村村民,由于人数众多,实际管控难度极大。他们只能通过媒体曝光来加强法治教育。部分村民存在“法不责众”的心理,甚至威胁承包户称“报警无用”。

三、问题根源与解决建议

1.法律执行力度不足

在类似的事件中,基层执法常常因为参与人数多、取证困难而难以有效处置,这种局面客观上助长了哄抢行为。

2.基层治理短板

农村地区的法治意识相对薄弱,“捡拾不算偷”的传统观念与现代的承包制产权意识存在冲突。建议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加强法治宣传、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3.经济驱动因素

留守老人等群体由于经济压力,可能会将捡拾行为视为一种“合理创收”。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这类行为的经济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3月,河南遂平县已经着手商讨规范措施,但具体成效还有待观察。希望在未来,这些承包户不再受到哄抢行为的侵扰,农村法治建设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