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在中医的眼里,有阴阳之分,其源头与我们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
“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我们常说的中暑,大多指的就是这种阳暑。在烈日下劳作,长途行走,或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都可能导致这种中暑。它的病情往往重而危急。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重视预防,现实中此类病例并不多见。
与阳暑不同,“阴暑”是人们在夏天过于避热贪凉引发的。夏季暑热湿盛,人们的毛孔开张,腠理疏松。在睡眠、午休和纳凉时,若过于追求凉爽,如夜间在室外露宿,或坐在阴寒潮湿之地,或在树荫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或在运动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迅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都可能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从而引发“阴暑”。其症状包括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
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以及有宿疾的人群,更容易诱发此症,因此更需要加强防护。不要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引发“阴暑”。
对于阴暑的治疗与预防,中医建议,在明显发病症状前,可以多喝生姜红糖水,避免饮用冰镇绿豆汤等。避免在树荫下、阳台上长时间乘凉,更要避免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睡眠时不要开电扇强风对吹。
日常中,多喝水,饮食上常喝稀饭、菜汤、水果等。多吃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如苦瓜、黄瓜等。少吃或不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减少饮酒,这些都是避免“阴暑”的有效方法。
在此推荐编辑的一些相关文章:瓜壳也能下火,教你夏季降火的小妙招;苦味食物在夏秋之交不可或缺;中医推荐的良方帮你祛除夏季皮肤湿毒。让我们健康度过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