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是古代领兵作战的最高将领,自战国时起,这一职位的权威和地位逐渐上升。在历史的演进中,大将军不仅掌管兵马作战,更对朝廷事务拥有极高的话语权。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大将军都是位高权重的官职,与丞相并驾齐驱。今天,我们要聊的并非那些战功赫赫的大将军,而是两位特殊的“常败将军”——夏侯惇和诸葛瑾。
夏侯惇,作为曹魏的大将军,其经历颇为传奇。少年时,他便以勇气闻名乡里。起兵时,夏侯惇是最早的将领之一。他的征战经历却颇为坎坷。在与吕布的交战中,他不仅被吕布偷袭获得物资,还被其将领劫持,索要物资,这无疑是一场奇耻大辱。此后,在与高顺等人的战斗中,夏侯惇多次失利,连刘备的救援行动也以失败告终。但尽管屡战屡败,夏侯惇仍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作为曹魏宗室,夏侯惇的资历和地位不容忽视。曹丕登基后,夏侯惇被拜为大将军,虽然后来去世,但他的功绩和地位仍被后人铭记。
另一方面,诸葛瑾同样是一位常败将军。他是琅邪阳都人,因中原战乱而避乱江东。通过弘咨的推荐,他成为孙权的重臣。诸葛瑾虽然获得了孙权的信任,参与了攻打荆州这样的重要战役,但他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与曹军的战斗中,诸葛瑾多次失利,甚至被司马懿斩杀吴将张霸,损失惨重。尽管他在东吴的地位依然崇高,但作为一名将领,他的表现确实难以令人满意。
这两位“常败将军”之所以能够在三国时期成为大将军,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宗族背景和资历深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仍然受到赏识和尊重。尽管他们在战场上屡遭挫败,但他们的忠诚和努力仍然得到了君主的认可。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们的名字依然被后人铭记,他们的故事依然让人感慨万分。
今年的十二月,见证了诸葛瑾的重要时刻,他被孙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诸葛瑾可以说是孙权的心腹之将,虽然他的能力并非超群,但他的忠诚和地位却使他得到了孙权的青睐。
黄龙元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孙权在这一年称帝。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诸葛瑾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他被任命为东吴的大将军和左都护,同时还兼任豫州牧。诸葛瑾的经历与夏侯惇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从一个国家的普通将领一路升迁,最终成为大将军,而且是各自国家的第一任大将军。
值得注意的是,东吴的军事体系中,大将军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职位——“上大将军”。历史上,有一位大家熟知的人物也曾被孙权封为此职位。诸葛瑾的晋升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他是孙权的心腹,但他的军事才能并未能让所有东吴将士心悦诚服。
赤乌四年,诸葛瑾离世,享年六十八岁。他的去世引起了东吴朝廷的深深怀念。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孙权的重用,更在于他在巩固蜀吴联盟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他的智慧和策略使得两国之间的联盟更加牢固,为东吴的繁荣与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这一贡献也是他能够在孙权那里得到重用的重要原因。尽管他在军事才能上可能有所欠缺,但他的忠诚和智慧使得他在东吴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诸葛瑾的一生,是一部关于忠诚、智慧和策略的历史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