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睡眠日,根据来自中国睡眠研究会的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显示,我们惊觉发现存在睡眠障碍的人群比例高达38.4%。在现今社会中,失眠已然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尤其在像李艳(化名)这样的女强人身上,失眠所带来的困扰更是让她们痛苦不堪。
李艳,一个南京房地产公司的高层,年仅五十二岁,却在三年前被失眠所困扰。尽管她的胃部不适并未通过胃镜检查发现问题,但她开始无法入眠,整夜需要开着电视才能勉强入睡,有时甚至彻夜无眠。服用虽然暂时缓解了症状,但她仍然容易早醒,随之而来的是全身多处疼痛且反复发作。对她而言,失眠和疼痛带来的痛苦已经让她几乎无法维持原本的生活。
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军认为,李艳的失眠与其追求完美、爱面子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她承受的压力比一般人要大得多,这导致了她的焦虑症状。她仍然需要在人前维持自己的“女强人”形象,因此她的心理冲突只能通过躯体化的形式如失眠、疼痛等表现出来。
这种由“完美化倾向”导致的失眠患者并不罕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除了李艳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人也正在经历着失眠的痛苦。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存在睡眠障碍的人群比率高达38.4%,与发达国家的调查结果相近。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也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45.4%的被调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问题。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李箕君指出,失眠背后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性格、环境、情绪以及躯体疾病等。他们的研究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性格不稳定的人失眠的概率是性格稳定者的五倍。对于大多数失眠患者来说,失眠可能是一过性的,但如果每周有超过三天以上、每天超过一个小时的失眠情况,就需要警惕是否患上了经常性失眠。数据显示,有12%的失眠患者属于顽固性失眠。
“失眠症状的治疗存在很多‘本末倒置’的现象。”李箕君强调,许多医师和患者在治疗失眠时只关注解决睡眠问题,而忽视了背后的身体或心理因素。这样的治疗往往容易反复甚至加重病情。对于偶尔出现的失眠症状,我们不应该过度紧张,而是应该寻找背后的原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必须使用药物治疗的失眠症患者,用药也需讲究。鼓楼医院心理科医师赵鹏建议,对于长期失眠或因抑郁焦虑引起的失眠,可以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和安定类药物;对于精神分裂症引起的失眠,应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并积极控制精神症状以改善睡眠;对于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失眠,则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失眠问题,让患者重回健康的睡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