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的脚步逐渐迈近时,一场关乎空气质量的改革也在北京悄然展开。新修订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在3月30日正式发布实施。这一新预案,如同一场清新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和期望。
与旧版预案相比,新预案显得更为灵敏和果断。它的最大亮点在于降低了预警发布的门槛,这意味着在面临空气重污染时,我们能够更快速地做出反应。当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72小时以上时,红色预警就会启动,随之而来的将是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等应急措施。这无疑是对公众健康更的保护。
回想起前段时间,法国巴黎也遭遇了“霾伏”,他们的应对策略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旧版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由于预警门槛较高,使得最高级别的预警常常被闲置,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让人们在面对连续的空气重污染过程时,感到有些无奈和困惑。舆论中也不乏对为什么红色预警发不出来的质疑。提高预警系统级别,启动应急预案的呼声一直强烈。
新预案的实施,是对公众诉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应急预案体系的一次重要改进。降低预警门槛,虽然可能会使民众面临更多的限制和不便,但这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空气污染的挑战。单双号限行、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措施,都是为了尽最大可能降低空气污染程度。提前发布预警,有利于公众及时做好防范工作。而中小学、幼儿园的停课措施,也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对易感人群的伤害。
新预案的实施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降低预警门槛意味着单双号限行等强制性措施的门槛也随之降低。按照去年的情况预估,今年北京将有累计两周的时间实行单双号限行。这些措施无疑会对民众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单双号限行问题,一直存在相关争议。有车族和无车族以及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分歧较大。一些人甚至认为这涉嫌侵害公民财产权。
对此,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在空气重污染情况下采取的单双号限行措施,只是一种应急行动,并非单双号限行的常态化。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全民的健康权,部分利益群体必须作出一些不得已的牺牲。当空气污染成为我们共同敌人时,我们需要团结一心,共度时艰。的临时应急措施,既应该得到公众的理解,也应该得到支持和配合。
我们也需要面对一个事实:在空气污染没有得到大的改善之前,这种牺牲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雾霾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理雾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我们需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承受今后一段不短的时间内由空气污染带来的不便。
作为公众,我们有义务作出一些牺牲;而也有责任采取措施减少这些牺牲,减少应急措施对公众生活、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比如,在保障公众正常出行等方面,可以做出更加细致、合理的安排。从更长远的视角看,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运用经济手段减少机动车的保有量和行驶量也是必要的。启动红色预警只是一种临时的、强制性的应急措施,而最根本的还是要在于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做出更多积极有为的努力,让蓝天永驻。在这场与空气污染的战斗中,我们既是战士也是盟友,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这片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