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北京市教委发布了一项新的政策规定,对于幼儿园阶段的教育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一改革,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如今,幼儿园的老师们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不仅要教授孩子们那些只有在小学才会正式接触到的学术技能,而且还要定期进行测评。这些压力大多源自于家长们,他们误以为提前进行“小学化”教育会让孩子在日后竞争中占得先机。这样的教育方式却剥夺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
众多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和学前班阶段过分强调语文、数学等学术性学科的学习,可能会带来长期的不良影响。孩子们可能会出现学习成绩下滑,人际交往和情绪发展受阻等问题,甚至成年后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精神心理专家们对此提出警告,建议孩子们在学前阶段应以游戏和玩耍为主,通过世界和与人相处来自然学习。家长们可以通过多给孩子讲故事、亲子共读等方式来陪伴孩子成长,但在过程中应避免过度迁就孩子。
一项长期的研究对比了以玩耍为主的早教和以学习为主的早教,结果发现前者全面优于后者。在学习为主的幼儿园中,孩子们到了小学四年级时,在各方面包括语文、数学成绩以及人际交往、情绪能力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以玩耍为主的孩子们。这一发现成功逆转了当时德国幼儿园教育倾向于学习的趋势,重新让幼儿园回归玩耍模式。
美国的早教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密歇根州的科学家们追踪一批孩子直到15岁和23岁,发现学习和玩耍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并无太大差异,但在人际交往和情绪方面却存在巨大的差距。从小以学习为主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比例也较高。而从小就以玩耍为主的孩子则表现出更好的社会适应性。
早教模式的不同导向为何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美国波士顿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彼得·格雷博士给出了他的解释。他认为可能是孩子最初的上学体验影响了他们日后的行为。如果孩子从小就学会筹划自己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求同存异,那么他们可能会发展出负责任、亲社会的行为模式并持续一生。而如果孩子从小就过分看重学习成绩,那么他们长大后可能会形成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容易与他人发生摩擦,甚至可能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同时医院专家也提出观点认为早教应更注重孩子快乐成长的原则,过早地强调逻辑思维而忽视形象思维等其它方面的培养并不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品质让他们能够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之才而不是单纯追求学业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