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我国“治未病”健康体系仍不完善

  • 生活知识
  • 2025-04-18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自古以来,中华医学一直秉持着一种深邃的理念:“治未病”。这一理念,如同中医的精髓,强调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便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预防。所谓“治”,不只是简单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管理与呵护。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之相伴的,是一些慢性疾病的逐渐增多。这些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人们对慢病防控的巨大需求。

在中华医学的千年传承中,“治未病”的理念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这一理念由三部分构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每一部分都体现了中医对于生命健康的深思熟虑。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前,通过调理饮食、培护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式,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对于健康或亚健康的人群来说,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养生保健方式。既病防变,则是指在疾病发生后,通过及时治疗、增强正气、驱除邪气等方式,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或转变。瘥后防复,是指在疾病痊愈后,通过中医的调养方式,防止疾病的复发。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治未病”的理念与现代的预防医学思想不谋而合。以预防为主的大健康体系,是降低社会医疗成本、解决医改难题的关键。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的比例为1:18.5,这意味着预防上的每一份投入,都能在治疗时产生数倍的效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程京表示,将“治已病”的思路转向“治未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举例说,如果一个孩子出生后经过检测发现患高血压的风险较高,家族也有相关病史,那么家长就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做起,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降低成年后患高血压的几率。这种简单的预防方式已经被证实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导致的脑卒中发病率。

马烈光教授认为,“治未病”理念内涵丰富,具有现实意义。随着医疗环节的“端口前移”,卫生预防已经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提倡“治未病”,注重机体保养,正是顺应了当前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后追求健康的趋势。在他看来,“治未病”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人们在疾病没有征兆前的积极保养和预防,有疾病征兆时及时干预,处处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和特色,不仅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阻断疾病的深入或转变,还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降低医疗费用,实现社会、家庭、个人的“多赢”局面。

“治未病”理念是中华医学的瑰宝,是人们在追求健康之路上的明灯。在当下这个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治未病”的理念更应该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理解,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享受美好的生活。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