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酸碱体质”的理论在广告宣传和保健文章中备受推崇,声称“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食用酸性食品易引发癌症等种种问题。随之,“碱性食品”应运而生,声称能够改善酸性体质,进而预防癌症与过敏,促进健康。经过医学专家的深入剖析,我们发现所谓的“酸碱体质”理论并不符合医学科学原理,实际上是一种伪科学。所谓的碱性食品并不能真正影响人体血液等处的酸碱度,也无法预防肿瘤等种种疾病。
在医学领域,人体被视为一个酸碱平衡的化学工厂。各种能量代谢的化学反应需要酶的参与,而这些酶在合适的酸碱PH值范围内才具有活性。例如,在酸性的胃液和碱性的肠液中,不同的消化酶能够发挥作用。“酸碱体质”这一概念在医学上并无科学依据。人体不同部位的酸碱度是有差异的,而那些声称通过摄入“碱性食品”、“碱性水”可以调节人体健康状况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对于所谓的碱性食物和酸性食物,包括新鲜的水果、生蔬菜以及肉类、谷物、豆类等,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院的儿科临床教授加布·米尔金指出,这些食物并不能改变身体里的酸碱度。唯一可能被影响的是尿液的酸碱度,但这并不会对身体其他部位的PH值产生影响,因为尿液被包在膀胱中,不会对其他部位造成影响。
“碱性食品”并不能起到抗癌的作用。血液的酸碱度受到多种酸碱缓冲机制的影响,例如碳酸氢盐系统、血浆蛋白、血红蛋白、核酸成分等,使得酸碱度能够保持在PH值7.35~7.45的恒定范围内。即使这些缓冲机制被过多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耗竭,肺部和肾脏也能够通过排出二氧化碳和调节酸根离子来保持酸碱度的稳定。“碱性食品”并不能将“酸性体质”调成碱性,也不能治疗和预防癌症。同样地,食用“酸性食品”也不会破坏人体的酸碱平衡,更不会使人更容易癌变。
方明还提到临床上关于酸碱中毒的说法。这是指体内某些器官发生异常而导致的酸碱度失衡。例如肺功能变差可能导致体内二氧化碳过多,形成呼吸性酸中毒;反之,过度呼吸也可能造成呼吸性碱中毒。至于经常喝太酸或太碱的水是否会导致人体适应不过来,方明表示这种情况很少见,因为人体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对于习惯喝大量碳酸饮料的人,例如可乐,方明建议他们尽量使用吸管喝饮料,避免让酸性液体长时间接触牙齿,以减少对牙齿的损害。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各种健康理论和方法,不要被伪科学所迷惑。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真正起到抗癌的作用,癌症仍然是人类的难题之一。我们不应该期待某种食物或方法能够抗癌,而是应该注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