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谣言在朋友圈中频繁出现,让人难以分辨真假。从“小龙虾浑身是寄生虫”到“紫菜是塑料做的”,再到关于普洱茶的致癌传闻,这些谣言在朋友圈中不断被转发和传播。它们不仅引起了人们的焦虑,还对公众的健康产生了潜在影响。面对这些谣言,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增强对谣言的免疫力。
普洱茶致癌的谣言,其实是一种无稽之谈。普洱茶是一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很低的农产品,其生产过程不利于黄曲霉菌的繁殖和毒素的产生。而且,茶叶里的茶多酚等成分对黄曲霉菌有抑制作用。被抽检的茶叶样品中,普洱茶的黄曲霉菌数量很低。消费者在购买普洱茶时,只需选择正规渠道,留意茶饼是否有发霉或异味即可。
除了普洱茶,油条铝超标的谣言也曾经引起广泛关注。一些地方抽检发现部分餐饮机构售卖的油条存在铝超标的情况。国家对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标准,只要食品中铝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就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消费者不必过分担心油条中的铝含量。
“紫菜是塑料做的”谣言更是让人啼笑皆非。紫菜作为一种健康食品,韧性较好,与塑料袋的成分组成差异大。针对这类谣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经加大了对食品谣言制造者、传播者的惩处力度。
白酒能抗癌的谣言也是站不住脚的。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适量饮酒有精神兴奋的作用,但长期过量饮酒对健康有害无益。而关于白酒中的地衣素具有抗病毒抗癌作用的说法,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证实。
面对这些在朋友圈中死灰复燃的谣言,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在转发朋友圈“爆文”之前,需要甄别其真实性。有关部门应加强食品信息的科普宣传,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公众对谣言的免疫力。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抵制谣言的传播,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食药监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稽查专员李海锋解读食品安全谣言防控:
在2017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了包括食药监总局在内的十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这一重要举措要求主动公开政务信息,及时澄清误解,对于制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将严厉惩处。自那时以来,食药监总局积极履行职责,共发布了85条辟谣信息,目前数据库已收录超过3万条相关信息。
对于食品安全的问题,谣言的防控同样重要。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的副所长苏婧对此深有感触。她指出,面对食品安全的小道消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在很多消费者中普遍存在。很多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善意转发,可能无意中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这种现象的产生,部分原因在于对食品信息的科学解释不够及时,以及信息分布的不均衡,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公众需要提高警惕,面对食品信息时,应该多思考、多听取、多观察、多提问。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官方公布的渠道进行求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谣言所误导,保障自身权益。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我们需要理性对待,不盲目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的社会环境。 (记者 陈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