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医保基金结余问题凸显,寻求合理比例迫在眉睫
在医保领域,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医保基金的结余率为何居高不下?对此,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在近期的一次年会上透露的数据为我们揭示了答案。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余高达7644亿元,而基金结余率除2010年外,长期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其中2001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5%。
这一现象的呈现无疑让人疑惑:一方面,民众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另一方面,大量的医保基金却闲置不用。医保制度的初衷本是集聚社会力量,共同分担个人医疗风险,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防病的保障。当前的高结余现象显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保留一定比例的医保基金结余作为风险准备金是必要的。这个比例应该设置得更为合理。比较全球发达国家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医保基金结余一般控制在10%以下的水平。例如,德国和法国等国的医保基金通常只需要相当于3个月支出的储备规模。反观国内,医保基金的结余率达到了百分之二三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那么,为何我国的医保基金结余率会如此之高呢?这背后反映出部门在某些方面的保守态度,过于强调风险控制而忽视了提高民众医疗福利的重要性。虽然近年来各地医保保障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这种提高的速度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未能充分考虑到民众过高的看病负担。
以疾病防治为例,预防重于治疗是常识,而鼓励小病及时诊治、避免拖成大病更是明智之举。当前的医保制度并未将体检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而且由于起付线的设置等原因,小病的报销要么不予报销,要么报销比例极低。许多民众反映门诊检查费用过高,但许多项目并不在报销范围内。虽然医保支付限额多次上调,惠及重症患者,但普通患者面临的报销比例过低、自费项目过多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这一连串的环节里,医保资金被一笔笔“节省”下来,没有及时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问题已经持续多年,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和不满。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不断呼吁降低结余率。现在,是时候正视并解决这一问题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广泛征求意见,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确定合理的医保结余比例。针对当前民意反映强烈的检查费用报销少、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及异地报销比例低、医疗自费项目过多等问题,各地卫生部门应积极行动,提高医保基金的利用率。我们应当想尽办法把本该花的钱花出去,切实减轻民众的医疗负担。
医保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以及广大民众共同参与。让我们携手努力,让医保制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全民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