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由此引发的“双非”问题更是让内地与香港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今天,让我们深入这一现象的幕后故事。
穗港两地合办的“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中心”的主任梁秋莎,在广州举行的“广州市‘三八’维权周”活动中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提到,“双非”家庭所面临的困难远超普通家庭,而“双非”儿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场讨论的“受害者”。
所谓“双非”儿童,指的是在香港出生,但父母双方均为内地人的孩子。近年来,部分内地人选择通过“港澳自由行”的方式赴港产子,这一现象导致了香港医疗资源的紧张、费用上涨等一系列问题。
据统计,从2001年的约600名“双非”婴儿,到2011年的近35000名,再到过去十年来的17万,“双非”儿童的数量急剧增长。随着他们的成长,关于他们的生活、教育以及身心健康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梁秋莎是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的社工,多年来,她一直在穗港两地穿梭,为家庭解决感情和家庭问题。在她处理的众多案例中,不少涉及到“双非”儿童,其中部分孩子面临着心理或健康方面的问题。在梁秋莎看来,尽管这些孩子的父母初衷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但现实却往往适得其反,让孩子们成为了真正的“受害者”。
这些“双非”儿童被社会贴上了标签,受到了异样的眼光对待,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如今,他们已经到了读书的年纪,但选择在哪里读书却成了困扰许多家庭的难题。留在广州读书需要支付高昂的择校费,而到香港读书则意味着他们要离开父母,生活在陌生的环境中。
以在广州做生意的吴先生为例,他曾到香港生子。但金融危机后,他的生意失败,无力支付孩子的择校费,只好让孩子独自前往香港读书。离开父母后,孩子在融入香港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导致心理和行为都出现了问题。
梁秋莎强调,父母的爱是无法替代的。为了孩子不成为“孤儿”,有的家庭选择支付高昂的择校费,有的则搬到深圳居住,让孩子每天往返于深港之间,成为了跨境学童。
这些跨境学童的现象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在深圳,有逾万名这样的学童。每天清晨,当其他孩子还在熟睡时,他们就已经背起沉重的书包,开始奔波在两座城市之间,路程少则一个小时,多则两三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小事故频发,甚至险象环生,让父母牵肠挂肚。
赴港产子的内地孕妇中,超过六成是生育二胎或多胎。照顾多个孩子的读书和生活成为难题,需要区别对待时容易让儿童心理不平衡。梁秋莎介绍,孩子的教育和择校费问题常成为许多家庭不和甚至破裂的。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孕妇不顾一切赴港生子呢?梁秋莎认为这源于一种误解,认为香港的社会、教育、福利等都比内地优越。但她也指出,随着内地特别是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快速发展,香港的优势已经逐渐减少。许多“双非”父母在面临种种困难后,已经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