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这种深深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药物,承载了千年的医学智慧与实践经验。在2011中国—东盟医药高峰论坛上,海内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中国中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困境与出路。此次论坛于广西南宁盛大召开,标志着这一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在会上透露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在欧盟颁布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的七年允售期内,即至2011年4月底结束,中国的中药企业在欧盟无一成功注册。这意味着我们的中药企业在欧盟市场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他深刻指出,中药难以达到现代药品注册的严格标准,这是导致这一局面的关键所在。
面对这样的挑战,姚新生院士呼吁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明确阐述中药的科学内涵,推进其现代化和规范化进程。其中,质量监控与产品标准化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他强调,当前中药产品质量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多数临床疗效还停留在经验医学的观察结果上,缺乏基于现代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试验报告支持。对于中药产品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监控也存在较大的不足。
姚新生院士忧虑地表示,如果中药产品不能尽快达到现代药物必备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质量要求,那么它们不仅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可,甚至无法满足国内民众对防治疾病的迫切需求和维护健康的期待。
与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所长贾晓光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他认为中药民族医药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全国共性,维吾尔医药也同样面临这些挑战。贾晓光所长强调,当前是民族医药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否则中药民族医药的发展可能会遭遇“寒冬”。
这场论坛为中药民族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我们必须深入中药的科学内涵,提高其质量和标准,推动其现代化和规范化进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中药真正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