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客赴港购药热,药品成消费新焦点
随着奶粉之后,药品正成为内地客在香港及其他海外地区的新宠。在旺角、尖沙咀、铜锣湾等繁华的购物区域,药店成为内地客频频光顾的地方,甚至有的药店过半数的销售额都来源于内地客的消费。
近期,记者对香港的药房进行了深入探访。在旺角一家备受瞩目的药房,店方透露,以往内地客更偏爱人参、鹿茸等名贵的中药材,但现在中成药、西药以及各类保健品也纷纷成为抢购的热门。从不到百元的肠胃药到几十元一瓶的跌打药,再到明目、补充维生素的各类保健品,无一不受到内地客的青睐。其中,名为“胃仙U”的日本原装药更是成为众多内地客争相购买的热门产品。尽管有消息称这款药品已在中国市场上出现,但香港的原装版本仍然受到内地客的狂热追捧。尽管在香港销售的胃仙U与日本原厂生产并无二致,但在很多消费者心中,香港的药品监管更为严格,他们认为进口到香港的药物品质更佳。像同仁堂的王牌名药安宫牛黄丸等纯粹中国内地出产的名药也常成为内地客在香港抢购的目标。家长们纷纷在母婴论坛上分享他们的采购清单,如香港产的保济丸、保婴丹等,这些药品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可靠。
在药品热潮的背后,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药品价格的差异。以胃仙U为例,香港药店网站上的价格明显低于内地药店的售价。业内人士透露,关税是药品价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药物进口到中国大多通过各级分销商经营,中间环节众多导致药价层层加码。实际上,每一层级的加价并不多,但层级间的累积使得药价差距显著。数据显示,在一些药品上,内地与香港的价格差距甚至达到数千元或更多。像用于结直肠癌的爱必妥、肝癌的多吉美等昂贵药物的价格差距尤为明显。这些高价药品让内地消费者更愿意前往香港购买药品以获得更为经济的选择。对此现象你怎么看?是追求药效还是信任香港的药品监管体系?这其中又反映出哪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