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5月份以来,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在回国人员体检中,相继发现了5例输入性病例。其中,两例来自柬埔寨,三例来自老挝。这五人均在境外从事野外勘测或采矿等职业,他们曾遭受蚊子的叮咬。
登革热,这一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虫媒传染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蚊虫叮咬。为此,金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发出建议:前往东南亚、非洲等登革热流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出发前最好到保健中心进行咨询,并配备驱蚊剂、抗疟药、保健药盒等防疫药剂。在国外期间,一旦出现发冷、发热、寒战、头痛以及面、颈、胸部潮红等症状的人员,应及时寻求医疗救助。
那么,究竟什么是登革热呢?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登革热这一病症早在1779年就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被发现,并根据其症状被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到了1869年,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正式将其命名为登革热。
登革病毒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它在1~3日龄新生小白鼠脑、猴肾细胞株、伊蚊胸肌及C6/36细胞株内生长良好,并能产生恒定的细胞病变。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强,能在人血清中于普通冰箱内存活并维持传染性数周,甚至在-70℃的环境下可存活8年之久。它不耐热,50℃30分钟或100℃2分钟就能使其失去活性。它也不耐酸和醚类。使用、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有效地对其进行灭活。要了解更多关于登革热的精彩内容,不妨进行进一步的浏览和。
面对这一具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我们不仅要加强个人防护,还要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以便更好地应对和预防其传播。毕竟,只有充分了解敌人,才能更好地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