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了《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旨在深入调查并解决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自今年12月1日起,该调查办法将正式实施,以揭示药品从出厂到最终销售给消费者的价格全貌。根据《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药品生产企业需按照调查要求,如实填报《生产企业及药品基本情况调查表》和《药品出厂价格调查表》。调查人员将深入企业实际生产情况,核实调查药品的规格,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规格进行细致调查。这其中包括药品的出厂价、销售方式、销售收入、销售数量以及销售人员数量等详细信息。药企必须对所提供材料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对于拒报、虚报、瞒报或不配合调查的价格违法行为,将依法追责。在审核过程中,调查人员将通过审查销售明细账、“收存发”记录、发运凭证等,对调查药品的销售数量和收入进行核实。通过审查职工名册、工资发放记录和劳动合同等,核对调查药品销售人员数量。为确保出厂价格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调查人员还将抽查销售发票等会计凭证。此前,有业内人士指出,药品价格虚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采购环节的层层加码。国家发改委从药品出厂价开始调查,有助于揭示药品价格的全貌,使招标方更了解成本,从而避免某些利益团体钻空子。事实上,许多在市场上售价几十元的药品,其出厂价往往不超过10元。以复方利血平为例,国内生产的该药品的出厂价大约在1.3元/瓶左右,而在一些药店的零售价却高达8元左右,零售价比出厂价暴涨了6倍。除此之外,央视曾报道过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出厂价仅为0.6元,但在北京的中标价却高达11元,最终销售给患者时价格超过12元。在这其中,销售代理公司与医药代表之间的差价就达到了7元,这中间的差价实际上就是所谓的“返费”。国家发改委此次的《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无疑为揭开药品价格虚高的面纱提供了有力手段,也让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公正、透明的药品价格市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