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寄语:疫情之下的燕园静谧而美丽。在这特殊的时期,你是否也想这座承载着历史人文之美的园子?近日完成的燕园文物数字化工程为你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往日熙熙攘攘的校园如今沉浸在宁静之中,而燕园中的文物却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文物是岁月的缩影,是文化的注解,也是历史的序列。它们见证了燕园的历史变迁,是园中的独特存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这些珍贵的文物不再只是孤岛,而是可以通过燕园文物数字化工程,让你足不出户就能近距离观赏。这一工程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形式展现了燕园的57件石刻文物,让你仿佛置身其中,感受每一块石刻的纹理和故事。
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石刻文物所在的源场景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燕园往事。麒麟、华表、翻尾石鱼、西式平桥、石狮子、乾隆御制诗碑、西南联大碑等一件件文物跃然眼前。手指轻点,即可切换不同视角,欣赏文物的细节之美。
这项燕园文物数字化工程是由北京大学文物保护与管理办公室发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共同承办,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和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也积极参与其中。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北京大学的石刻文物,保存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自2018年以来,遗产数字化工作坊便致力于此项工作。如今,这一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欣赏燕园的文物之美。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让我们一起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感受燕园文物的独特魅力,共同见证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与媒介。来自不同院系的师生们参加了这次的工作坊活动。在老师和工程师的指导下,他们对园内的石刻文物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包括分布位置、现状环境、空间信息和纹理信息等。他们依托室外三维扫描技术、摄影建模、全景拍摄以及后期室内数据处理等多种手段,对石刻文物进行了数字化采集和建模归档。从2018年12月到2020年1月,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工作坊组织了五次活动,共完成了多次测绘和建档工作。其中,前两次活动得到了圆明园管理处的支持,参与的同学人数也越来越多。
本次活动采用工作坊形式向全校学生开放,强调校内文物保护工作的公众参与,为燕园学子与文物的互动搭建了桥梁。在技术方案上,结合了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的优点,使用三维激光扫描采集点云模型,再通过点云模型为近景摄影测量提供控制性尺寸网,以形成准确的三维纹理模型,降低了数字化难度和成本。吴煜楠工程师和尚劲宇工程师分别讲解了三维扫描原理和摄影建模效果。目前已有57件文物纳入线上展示。此次工作不仅为今后的石刻文物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燕园文物。
师生们可以通过校园网或VPN方式进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网站、北京大学房地产管理部网站或燕园微后勤公众号查看文物信息。除文物数字化工作坊以外,还增设了文物标识牌,介绍文物的来源和历史典故。师生和游客只需扫码即可查看文物的完整版中英文讲解。这些文物是北大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北大的师生们正努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这些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与大众更好地连接。在这座校园里,他们既受到文化的熏陶,也承担起传承发扬的责任。他们的努力仍在继续……
文章伊始,它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读者引入话题。开篇的描述生动且引人入胜,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逐渐展开。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读者仿佛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之中,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氛围和魅力。
文章的语言风格丰富多样,既有诗意的表达,也有富有哲理的思考。它融合了多种文学手法和艺术元素,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和有趣。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力量和美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