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钧窑的工艺源头,学界普遍认为可追溯至唐代的花釉瓷器。这种瓷器,是在多种底釉上施以天蓝、乳白、褐绿等色彩斑斓的装饰,其风格潇洒自然、粗犷随意,纹饰不拘一格,和谐且韵味独特。这种华丽的彩斑装饰,为后来的宋代钧窑工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清溪窑生产的“类钧釉”瓷器,其工艺源头及其对钧窑瓷器的影响,也是陶瓷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已知的窑址,除了北方地区的一些窑口,还有唐代的四川邛窑,也生产绚丽多彩的花釉瓷器。尽管这一点并不广为人知,但陈丽琼教授在《四川古代陶瓷》一书中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她指出,唐代四川陶瓷的釉色种类丰富,特别是其中的蓝色浑浊的窑变碗盘和紫蓝浑浊的小瓷塑,与钧釉色彩相似,被认为是宋代北方钧釉的先导。
关于钧窑的始烧时间和发展阶段,虽然古陶瓷学界和收藏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河南禹州神镇钧窑遗址的科学发掘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权威的答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先生高度评价此次发掘的重要性。从出土的标本来看,钧瓷的基本釉色在唐代的邛窑就已出现。关于钧瓷的创烧年代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应确定紫红釉出现的确切年代为标志,但这样的观点与出土实物相矛盾。必须肯定的是,钧釉中的红色是由铜红即铜(Cu)作为着色元素来美化的。
唐宋时期,巴蜀两地的商贸交往十分频繁和密切。成都与重庆的地理交通条件优越,两地江河相连,商贸交流十分便捷。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商贸发达,这也为陶瓷工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重庆清溪窑的“类钧釉”瓷器与宋代钧窑之间的联系,或许正是这一地区繁荣文化商贸交往的见证之一。钧窑的工艺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南的钧窑工艺虽然名声远扬,但在古代商贸交往中,其影响力足以触及四川地区,可能曾经微乎其微。考古发掘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瓷器使用和流通的真实情况,为我们理解陶瓷工艺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考古发掘是古代瓷器流传情况的最有力证据。在城市的中心地带,那些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遗址下的考古发掘,如同时间的印记,让我们窥见古代生活的点滴。墓葬和窖藏中出土的古陶瓷,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陶瓷工艺技术的传播与世界各地事物的运动一样,都是时间的产物。某种陶瓷工艺在诞生后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可能在某地重现其辉煌。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是由最初发明这种工艺技术的地方传播而来的。在唐、宋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品贸易遍布全球,这种传播现象尤为显著。
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理解这种传播是历史的必然。至于这种陶瓷工艺如何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再流传到更多地方的具体路径和方式,这是古陶瓷考古研究的重点领域。每一处的钧窑遗址,都可能为我们揭示古陶瓷工艺的流传历程提供新的线索。
如今,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研究这些古陶瓷,了解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工艺技术和社会生活。这对于我们理解历史、传承文化、发展现代陶瓷艺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共同古陶瓷工艺的奥秘。
(投稿/合作热线:0374—2077979 : : 中国陶瓷频道河南办事处)
本文虽已结束,但我们对古陶瓷的热爱与研究永不停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中国的陶瓷文化,共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