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丹霞地貌图片「丹霞地貌是什么意思」

  • 生活知识
  • 2025-04-09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永文的精心制作下,科普中国出品的内容再次引人入胜。这次,我们将聚焦于一种神秘而迷人的地貌——丹霞。

丹霞这个词,源自魏文帝曹丕的《芙蓉池作诗》。诗中的“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丹霞地貌的壮丽景象。这种地貌的美丽和神秘,从19世纪起便吸引了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冯景兰的注意。她在粤北一带进行地质调查时,首次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岩系命名为丹霞层,并对其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此后,丹霞地貌这一概念逐渐在地质学界流传开来。

丹霞地貌,是一种红层地貌,属于水平构造地貌。它是由红色砂岩在长期的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孤立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这种地貌主要发育在侏罗纪至第三纪的红色地层中,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因此得名。

丹霞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幼年期到老年期,再到消亡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地质作用。幼年期,红层盆地抬升,流水侵蚀形成深沟,即巷谷;中年期,崖麓崩积物形成崩积锥,堡状残峰、石墙、石柱等地貌逐渐显现;老年期,随着进一步的流水冲蚀、崩塌及风蚀作用,原有地貌逐渐消失,形成零星分布的残峰、残柱等;到了消亡期,这些残留地貌最终消失,形成准平原状的缓坡丘陵。

丹霞地貌的发育和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地质条件和外力条件。地质条件包括红层的形成和构造基础,如断层、节理、岩层产状等。外力条件则包括流水侵蚀、风蚀作用等。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丹霞地貌可能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过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真实地反映了沉积物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和当时的氧化—还原程度。

丹霞地貌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它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永文的科普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到这种地貌的魅力和神秘。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丹霞地貌这一自然奇观。丹霞地貌:自然之力与人文之韵的交织

流水、风化和重力,这些外动力在塑造丹霞地貌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区的丹霞地貌,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其塑造的主动力也各不相同。

西北的丹霞地貌,形成于干旱的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其雕塑的主要外动力包括风蚀、水蚀、冻胀和风化作用。而南方的丹霞地貌,形成于湿润的水热同季地区,降水充沛,其雕塑的外动力则以水蚀和溶蚀为主。

这些丹霞地貌的形成及保存,时间跨度从几千年到几百万年不等,形成条件十分苛刻。由于其重要的世界遗产价值以及相关的经济、社会和科研价值,丹霞地貌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丹霞地貌的保护管理面临双重威胁:一方面来自自然灾害,如山体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这是丹霞地貌演化发育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自然现象;另一方面则来自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工程建设、水体污染、旅游业活动和社区居民保护意识较弱等。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压力巨大,人类活动对丹霞地貌造成的威胁更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对于丹霞地貌的保护,应以避防为主,治理为辅。主要措施包括:在修建基础设施时避开易产生崩塌的地带,设立气象预警系统以应对滑坡与泥石流;减少土地的人为扰动,建立警示标志和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康的旅游业发展、管理系统,提高和展示丹霞地貌遗产地的形象,调整产业结构。

“中国丹霞”于2010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六个提名地共同申遗的成果。随着游客量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增加,如果不加以重视,很可能会破坏丹霞地貌的遗产价值。需要制定措施以控制旅游流量,加强游客对遗产价值影响的监测,确定游客环境容量,并修筑良好的交通疏导设施,防止游客过度聚集。

参考文献和网络链接部分已省略。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和图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丹霞地貌的形成、保护和管理,不仅有助于我们欣赏自然之美,更能让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在旅游和日常生活中,让我们共同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遗产,传承和发扬其独特的魅力。

下一篇:没有了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