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坚定的选择和执着的追求。他心系国家,心怀民族,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他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源于他在中学时期受到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面对众多老师的建议和期望,他选择了铁道工程专业,希望为中国建造铁路,实现自己的工程师梦想。他报考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坚定地踏上了这条道路。
1932年,上海遭受轰炸,“一·二八事变”爆发,钱学森目睹了国家的脆弱和困境。这一刻,他深感发展航空事业的重要性,毅然选择了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改变,改学航空工程。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学习航空知识,成为校区内的佳话。
在深入学习航空工程的过程中,钱学森意识到航空理论的重要性。他认识到,只有掌握航空理论,才能更有效地指导航空工程实践。于是,他作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重大选择,从航空工程师转为从事航空理论的研究。
他向航空理论研究的最高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提出申请,并成功获得了导师冯·卡门的认可。在导师的指引下,钱学森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很快成为航空理论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提出“卡门-钱近似公式”,解决了飞机高速飞行时的数学计算难题。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火箭小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他成为火箭喷气推进领域的专家。
钱学森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展现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他的事业在中国,他的归宿在中国。他的一生,是对“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自回归祖国后,钱学森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扎根于祖国的怀抱。在国家的迫切需求下,他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人生的第四次重大选择——从深邃的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宏大的科研工程建设。
钱学森晚年曾对他的秘书坦言,他内心深处更偏向于学术理论研究,对于工程领域的事情,他一度感到迷茫。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勇敢地接受了挑战。这份对国家的忠诚,这份对事业的执着,让人深感敬佩。
钱学森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方向,毫无保留地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在他的引领下,弹、箭、星、船、器全面发展,中国也因此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钱学森,他出色地完成了国家赋予他的重任。
当他70岁时,从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他再次作出了人生的第五次重大选择——回归学术理论研究。此时的他,功成名就,完全可以安享晚年,写回忆录,作报告。但他没有,他选择了继续深造,选择了为国家科研事业继续发光发热。
从70岁到85岁,钱学森以独特的视角,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等多个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他的研究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学术魅力,更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在那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年代,钱学森以他的热血和坚定信念,为中国航天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钱学森的这五次选择,每一次都是将炽热的爱国情怀融入学习和工作后作出的决定。他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祖国的迫切需要紧密结合,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如他所说,“只有献身于那些超越自身的存在,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他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也让我们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念和追求。
在此,我们也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铭记钱学森的贡献,铭记他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