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传有一女生高考分数高达710分,但因父亲贷款失信而被学校拒绝录取。许多网友对此议论纷纷,纷纷对此事进行求证。经过多方求证,证实这是一则谣言。实际上,法律对于失信被执行人的限制并非如传言那般严苛。
对于失信被执行人的子女,即使他们考了高分,法律也没有规定不能让他们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和高学历教育。在这一点上,法律已经有了明确的澄清。最高人民法院的官员曾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对于失信被执行人,限制的是他们的高消费行为,例如住豪华酒店、购买高额保险等行为。而对于正常的教育需求,法律并没有限制。
那么,法律对于失信人员具体的限制措施是怎样的呢?
关于财产性限制。被执行人的唯一住房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被法院拍卖的。网络虚拟交易账户中的资金,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也属于法院可执行的财产范围。法院还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冻结、扣划被执行人的财产。
关于资格性限制。失信被执行人的高消费行为都会被限制,例如不能住高档酒店、购买高额保险产品等。甚至一些被执行人为了躲避债务,将房产登记在未成年子女名下,这也是行不通的。法院会综合分析房屋权属情况进行处置。被执行人的夫妻共同房产也可执行。
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法律的目的不是惩罚无辜的子女,而是迫使失信被执行人履行应尽的义务。对于失信被执行人的子女来说,他们完全可以正常地接受学校教育,不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学历教育。这一点是明确的,法律不会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失信被执行人,法律会有一定的财产和资格限制,但这些都是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本身,而不是他们的子女。我们可以放心地知道,即使父母是失信被执行人,他们的子女也有权利接受正常的教育。这一点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也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原则。近年来,我国对于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戒措施日益严格。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牵头,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实施的《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于2017年1月21日正式发布。这一重要举措,旨在严惩那些失信被执行人,限制其炒股、出境及购买不动产等行为,以示警示和惩罚。
对于那些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个体,他们的水陆空出行都将受到阻碍。购买飞机票、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的舱位以及高铁和动车一等座都将受到限制。他们甚至无法购买代步私家车,这无疑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限制,信用限制也是惩戒失信被执行人的重要手段之一。最高人民法院与芝麻信用签署了对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合作备忘录,这意味着失信被执行人的网购也将受到限制。法院还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形式全方位曝光失信被执行人,使他们在躲避执行的情况下无处遁形。
对于拒不执行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的失信被执行人,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可以对被执行人进行罚款和拘留。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个人的罚款金额最高可达十万元,对单位的罚款金额则在五十万元至一百万元之间。拘留的期限最长不超过十五日。对于那些情节特别严重的失信被执行人,根据《..刑法》的规定,最高可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这一系列的措施充分展示了我国对于信用问题的重视。信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对于那些失信的被执行人,他们将会面临多方面的限制和惩罚。这不仅是对他们的个人行为的一种制裁,更是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一种维护。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引导更多的人重视信用,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