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主体的组织构架
各国对于空难事故的调查工作,通常由本国特定的职能机构牵头。以中国为例,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下的航空安全办公室担当此重任。当空难事故涉及跨国因素,如飞机注册国与坠机地点不同,便会依照《国际民航公约》的规定,由坠机发生地所在国主导调查工作。以MH17空难为例,乌克兰在2014年将调查工作移交给了荷兰。
二、技术协作机制的运作
在空难事故调查中,若主导调查的国家在技术层面有所不足,可寻求其他国家的协助。例如,在中国东方航空的MU5735事故中,中国将黑匣子送往了美国的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实验室,借助其先进技术进行数据下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机构包括美国的NTSB、法国的航空事故调查局(BEA)、英国的航空事故调查局(AAIB)以及德国的联邦航空事故调查局(BFU)。
三、黑匣子破译的流程与挑战
黑匣子解密是一个专业而复杂的过程,需通过专门的译码实验室进行处理。数据修复可能涉及更换存储芯片或校正误码,所需时间从数天到数周不等。在这一过程中,制造商如霍尼韦尔可能会提供技术支持,因其对设备构造有着深入的了解。
四、中国的实践案例
在东航的事故中,中国民航局将首个黑匣子送往北京的译码实验室进行分析,同时与美国NTSB合作以加速数据提取。而在2025年的韩国济州航空空难中,黑匣子的语音数据部分由韩国本国提取,另一部分则送往美国进行处理。
黑匣子的破译工作是在事故调查国的主导下,结合技术合作完成的。具体由哪些机构负责,取决于调查权的归属以及技术资源的分配情况。每一个空难事故的背后,都是全球航空安全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旨在确保航空安全,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