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晴朗的天空下,云嘉南地区的民众却对那片看似清澈的蓝天产生了疑惑:“明明天气已转晴,为何天空依旧灰蒙蒙?”他们向环保署发出这样的疑问。得到的答案直指现实:空气中的细悬浮微粒(PM2.5)已经达到了警戒标准。
随着大陆沙尘暴的频发,其影响范围、强度及规模逐渐扩大。尽管环保署的数据显示,台湾的空气污染指数(PSI)在近年来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但每当沙尘暴来袭,空气中的悬浮微粒浓度便显著上升。这些微粒不仅来源于河川扬尘、石化燃料和汽机车尾气,还包括工厂排放的污染物,甚至带有细菌等病原体。环保署曾检测到,沙尘暴期间,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数量比平时激增5至6倍。
当沙尘暴的狂潮席卷而来,眼科的病患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军总医院眼科部主任吕大文表示,干眼症、过敏性结膜炎等病患在沙尘暴期间纷纷现身,他们的共同症状包括流泪、眼睛痒、有异物感,过度揉眼甚至导致眼睛肿胀,犹如“咸蛋超人”一般。
除了眼部的不适,过敏性鼻炎和气喘患者在沙尘暴天气下更是备受煎熬。马偕医院小儿过敏免疫科主任徐世达表示,沙尘暴侵袭时,他的病人数量比平常增加2到3成以上。过敏性鼻炎患者猛打喷嚏、鼻涕流不停,而气喘患者则呈现咳嗽、胸闷、喘鸣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在非沙尘暴的日子里,我们呼吸的空气中依然充斥着细悬浮微粒。这些小于2.5微米的PM2.5微粒,能够深入到肺泡,甚至沉入肺泡的微血管中,通过血液循环遍布全身各处。这些微粒可以穿透人体的细胞组织,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针对这些微粒的影响,台大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詹长权表示,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PM2.5列为主要环境致癌物。他进一步指出,空气中PM2.5的浓度每立方公尺增加10微克,肺癌死亡率就会增加8%。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台湾的主要死因如恶性肿瘤、中风、心脏疾病等都与PM2.5密切相关。
对于喜欢在晚上跑步的人来说,詹长权提醒,晚间10点左右是都会区的细悬浮微粒高峰时段之一。他建议跑步爱好者应避开这个时段进行锻炼。与此长期暴露在PM2.5中的研究也表明,这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台大医院内科主治医师苏大成表示,“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曾发表研究指出,长期暴露在PM2.5中会增加心肌梗塞、中风和心律不整的风险。当PM2.5每增加10微克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会增加76%。因此他建议民众注意防范空气污染的影响。同时强调运动者应选择空气质量较好的时段进行锻炼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