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盘进展:恒大的“彻底完了”
自香港高等法院于2024年1月29日颁布清盘令以来,恒大已然进入了破产清算的程序。法律程序正式展开,临时清盘人已经接管公司的资产处置事宜。截至2025年5月,可处置的账面资产竟然不足百亿,这其中还包括了恒大物业(约50亿港元)和岌岌可危的恒大汽车(不足10亿港元),这距离庞大的债务规模还相去甚远。债权人必须在2025年6月13日前提交债权证明,清盘的实质阶段已然来临。
二、债务危机:沉重的负担与艰难的偿还
恒大的总负债高达惊人的2.39万亿元,资不抵债的差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500亿元。对于境外债权人来说,他们预计能够收回的债务只有约3%,而境内的债务重组虽然完成了约75%,但剩余的谈判似乎已经陷入了僵局。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务黑洞,似乎没有多少解决方案。
三、负面影响:恒大的崩塌与多方受损
恒大地产已经多次被强制执行,累计被执行金额超过了惊人的五百亿元。许家印的个人资产,如香港的豪华别墅,也被拍卖以偿还债务。更为严重的是,多地楼盘已经停工,购房者面临着无法按时交付的风险,恒大的品牌信誉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这一切的后果都在表明,恒大的崩塌不仅仅是对股东和债权人的损失,也对广大消费者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局部业务重组:寻找“活了”的可能性
尽管整体形势严峻,但恒大的部分业务还在寻找一线生机。例如,恒大汽车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后,曾被神秘买家收购控股权并注资百亿以恢复生产。其上海子公司仍被申请破产清算,年度财报也延迟发布,显示出其业务的复杂性以及重组的困难。恒大物业的业务相对稳定,估值约50亿港元,可能成为偿债的重要来源。一些土地储备被地方收回,而香港的总部大楼也已经出售以回笼资金。这些局部的业务重组或许能为恒大带来一线生机,但无法扭转整个集团的颓势。
五、矛盾法律、业务、市场三重困境
从法律层面来看,恒大的整体清盘已经不可逆,股东已经没有剩余资产分配权。从业务层面来看,部分资产如汽车、物业等虽然通过剥离或注资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但无法改变整个集团的困境。市场影响方面,恒大的危机不仅反映了单一企业的困境,也标志着房地产高杠杆时代的终结,行业正在转向稳健发展的模式。当前,恒大处于“集团死亡、局部苟延残喘”的状态,其最终结局将取决于清盘人资产处置的效率以及剩余业务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