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乙管传染病:中国传染病分类管理详解
根据我国传染病分类管理的要求,"乙类乙管"传染病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的一类乙类传染病,其防控措施归为乙级。这类疾病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一、呼吸道传染病
它们通过飞沫或空气传播,主要病种有:麻疹,它伴随高热、皮疹和咳嗽;还有肺结核,它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还有百日咳,它的特征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还有白喉和猩红热。
二、消化道传染病
这类疾病主要通过食物、水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伤寒和副伤寒,病人会出现持续高热和腹泻;还有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它们是肠道传染病。
三、虫媒及动物源性传染病
这些疾病通过动物或媒介生物传播,包括流行性出血热(通过鼠类传播)、狂犬病(通过动物咬伤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都是通过蚊媒传播)、炭疽(接触感染动物传播)以及布鲁氏菌病(接触病畜感染)。
四、血液及性传播疾病
这类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或性接触传播,包括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淋病和梅毒。
五、其他类别
除了上述类别,还有一些其他乙类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血吸虫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乙类乙管"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特殊病种,其管理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甲类措施。而在最近的修订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也于2023年1月8日被调整为"乙类乙管"。随着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于2025年9月1日实施,我国的传染病分类管理制度将得到进一步优化。这些传染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更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加强防控措施,提高公众意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遏制这些传染病的传播,保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