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的转折点:一场战略误判与门店调整之旅
在餐饮巨头海底捞的发展历程中,一场误判和门店调整成为了其重要的转折点。回溯至2021年底,海底捞大规模关停约300家门店,这一决策背后隐藏的故事令人深思。
疫情初期,海底捞如同许多企业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海底捞却选择了逆势扩张。尽管翻台率从4.8次/天降至3.5次/天,但海底捞依然决定在2020年全年净增门店530家至1298家。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创始人张勇对疫情趋势误判的代价。张勇公开承认了自己的失误,称2020年6月的扩店计划是“盲目自信”。这一决策导致海底捞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起伏,最终在不得不关停经营未达预期的门店。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海底捞在2021年11月5日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计划在年底前逐步关停约300家门店。这一决策并非简单的止损,而是由杨利娟领导的“啄木鸟计划”的一部分。这一计划旨在重建管理体系和职能部门,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关停的门店主要集中在如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多家门店已经显示“暂停营业”。
经过几年的调整,海底捞逐渐从这一危机中走出。转向精细化运营的他们,在2024年全年关闭或搬迁了70家餐厅,净减少19家自营门店的同时新增了62家门店(包括3家加盟店)。这一策略的调整让海底捞的全球门店总数稳定在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规模,达到了1368家。与此客单价的下降也反映出下沉市场策略的深化。
此次关店事件被视为海底捞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管控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他们通过调整策略、重建管理体系和职能部门等方式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和过度扩张的风险。这一事件也为餐饮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提醒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也要注重风险控制和质量管控。海底捞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们通过不断调整策略、积极应对挑战,最终实现了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