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MOSS团队的挑战与成长:从首个类ChatGPT模型的发布到多模态技术的崭新篇章
在科技前沿的浪潮中,复旦大学MOSS团队于2023年2月发布了国内首个类ChatGPT模型。这一创新尝试并非一帆风顺,因服务器过载和模型不成熟问题,团队多次公开致歉。今天,让我们回顾这段历程,看看MOSS团队是如何面对挑战、实现自我超越的。
关于发布后的服务器过载问题,模型发布后瞬时访问量过大导致服务器崩溃。对此,团队坦诚地承认了计算资源和工程经验的不足。他们强调,MOSS作为一个百亿参数规模的学术性项目,与成熟的ChatGPT相比仍有显著差距。其初衷在于内测优化而非公开推广,希望能为业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面对公众的期待和反馈,MOSS团队坦然回应了“糟糕的第一体验”。他们表示,低估了公众对国内大模型的期待,并对给用户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值得一提的是,模型名称的灵感来源于备受瞩目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这也展示了团队的创新精神和未知领域的决心。未来,团队计划开源代码及参数,供业界参考和共同进步。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淀后,MOSS团队于2023年4月开源了模型,并开始转向多模态大模型的研发。AnyGPT等创新项目应运而生,同时视障服务应用“眸思”也获得了广泛关注。到了2024年,MOSS团队在可信AI治理和多模态领域的成果更是让其入选复旦大学的“十大科技进展”。
时光荏苒,到了现在(2025年6月),MOSS已从单一语言模型发展为多模态技术体系。这一转变不仅展示了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更成为国内大模型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案例。回顾这段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MOSS团队的坚韧不拔和不断进步的精神面貌。他们面对挑战,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实现了从国内首个类ChatGPT模型的发布到多模态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这一经历不仅为团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成果,也为国内大模型领域的发展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