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供养的结构性失衡现象研究
在乌蒙山区A县,我们发现了一种独特的财政供养结构失衡现象。人员数量的倒挂现象引人注目,临聘人员的数量是在编人员的近两倍,然而他们的工资总额却仅为在编人员的四分之一。更令人震惊的是,临聘人员的年均收入远低于在编人员,仅达到约四分之一的水平。这种结构性的失衡不仅表现在收入差距上,还表现在财政收支的矛盾上。以A县为例,税收收入难以支撑临聘人员的工资支出,需要依赖上级转移支付来填补这一巨大的缺口。部分临聘岗位虽然有其存在的政策依据,但长期聘用无疑加剧了财政的刚性支出压力。
二、临聘群体的生存困境
临聘人员普遍面临着待遇差距悬殊的问题。他们承担着基层最繁重的工作,如防疫、环卫等,但月薪却远远低于正常水平,甚至有的文印岗位临聘人员工作了23年,月薪仍然不足三千元。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面对社保缺失的问题,职业晋升通道也十分有限。还存在隐性用工成本问题,部分部门会通过办公经费列支临聘工资,这就存在资金管理的混乱和不合理之处。这一切都构成了临聘群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三、制度性矛盾的根源分析
县域经济的单一化是这一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市场主要集中在体制内,部分群体如文科男性等被迫扎堆临聘岗位,形成了“低技能-低薪酬”的恶性循环。编制与需求的脱节也是一大原因。基层事务的不断增长与编制冻结的矛盾导致了“临时工主力化”的现象。以山西河曲县为例,每4,000居民仅对应一个行政单位,这凸显了机构臃肿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财政供养的结构性失衡和临聘群体的生存困境。
四、改革尝试与争议中的思考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优化建议,如通过购买服务替代直接聘用,建立临聘人员转正考核机制等。在现实操作中却存在着诸多阻力。基层认为临聘岗位多为政策要求或事务必需,简单裁减可能影响公共服务运转。这种困局实际上折射出县域治理中财政自主权、人事制度与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深层矛盾。这需要我们从更高的层次进行顶层设计,协调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需要我们深入这一问题的根源,从制度层面进行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