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让文物鲜活起来,让文化燃烧起来”已成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理念。借助科技创新、跨界融合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以下是当前实践的主要方向与典型案例。
一、数字技术的文物“活化”之旅
沉浸式的体验让文物触手可及。在河北文博会的裸眼3D技术展示中,观众仿佛穿越时光,亲眼目睹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的辉煌。邯郸市博物馆运用前沿科技,打造可触摸的“数字文物”,让参观者感受文物的魅力。隐形数字水印的应用确保了文物的版权保护。
VR技术则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在《穿越青铜纪》VR项目中,用户仿佛亲历越王勾践剑的铸造过程,青铜纹饰的细节在眼前一一展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VR体验则重现了起义场景,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革命教育。
二、文创开发与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文创市场的爆款不断涌现。杭州博物馆的影青釉里红高足瓷杯冰箱贴销量超过4万件,将文物的美学融入日常生活用品之中。而“丝路宁夏文创”团队开发的产品更是获得了超过百项的专利,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升级。
文旅联动也实现了全新的升级。山西依托丰富的国保单位,打造“华夏文明主题公园”,推动了文旅强省的建设。淮安整合考古成果与博物馆体系,形成了文化地标的网络,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三、公众参与与年轻化传播的新趋势
年轻人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他们通过短视频、国风漫画等形式解读文物,让文物“活”了起来。例如,“文物修复Vlog”、“考古直播”等内容在年轻人中广泛传播,引发了“文博热”。
四、保护与活化的平衡发展
在文物的保护与活化过程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安城墙通过设置监测点,实时监控墙体的沉降与裂缝,实现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一些地区在建设中优先保护文物,如温州和雄安新区的瓯江古码头遗址得以原址保留。这些实践表明,文物的活化需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之上,以确保千年文明的传承与发扬。
文物“活起来”需要依托技术创新与跨界思维,而文化“火起来”则需要深入洞察公众需求。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千年的文明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