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工作,涉及地质、水文、遥感、气象等多个领域,在当前技术发展与政策部署的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防治体系与政策部署
一个完善的防治体系是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工作的核心。安徽省与贵州省在此方面都有深入的和实践。
在层级化预警体系方面,安徽省通过推进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和短临预报系统建设,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响应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实施“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以1:1万精细调查试点的方式摸清灾害底数,实现了风险隐患的精细化管理。贵州省则结合动态巡查监测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隐患点+风险斜坡”双控模式,进一步优化了风险防控路径。
在应急避险与综合治理方面,各地严格落实“三个紧急撤离”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前能够迅速疏散转移受影响群众。通过定期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回头看”,检查工程运行状态及管护责任落实情况,确保治理工程的有效性。避险搬迁作为根治隐患的关键措施,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技术应用与发展方向
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与监测技术方面,通过遥感识别、地质构造分析及岩土测试技术,可以实现隐蔽性强的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安徽省结合遥感数据与地面勘查的成功实践,已经实现了地质灾害“零死亡”的记录延续至第9年。
专业人才培养也是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工作的重要方向。目前,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专业培养方向包括地质灾害调查员、风险评估师、防灾规划师等岗位。这些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广泛,包括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水电等行业,且薪资水平在一线城市及重点行业具有竞争力。
三、挑战与对策
尽管在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极端气候的加剧使得地质灾害的风险不断增加。据统计,安徽省2024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达到近5年平均值的4倍,这凸显了在极端降水条件下灾害防御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社会协同防控。贵州省通过“全民参与”防灾宣传网提升了公众识灾避灾能力,而安徽省则通过专项行动普及防灾知识。两省都强调部门联动与源头管控,形成了“主导+社会协作”的立体防控网络。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继续加强政策部署和技术研发,提高公众识灾避灾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