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别号文木老人,他来自安徽全椒的显赫家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盛极一时,然而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家道开始衰落。他早年的生活奢华放纵,后来因科举考试受挫(曾被评价为“文章大好人大怪”)和家庭财产的散尽,他移居南京,断绝了仕途的念头,开始以卖文为生。他的个人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著作《儒林外史》的创作,使他对科举制度和士人群体有深刻而锐利的观察。
《儒林外史》这部不朽的著作,诞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前后,初版则在嘉庆八年(1803年)。它被视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
该作品的主题深刻而鲜明。通过周进、范进等人物,作品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人心灵的腐蚀,对吏治腐败和礼教虚伪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同时歌颂了那些坚守人性的少数人物。
在艺术表现上,《儒林外史》也有着独特的魅力。白话的运用纯熟流畅,讽刺手法高超,正如鲁迅所言“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其结构独特,没有贯穿全篇的主角,而是以“集诸碎锦”的形式串联故事,开创了“连环短篇”的体例,对晚清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林外史》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已被译为英、法、德等多国文字,汉学家甚至认为其与塞万提斯、狄更斯等世界级作家的作品相提并论。
这部庞大的作品共有五十六回,以明代为背景反映清代社会。它分为三部分展开:以王冕的故事作为引子引出主题;中间部分刻画了各类儒林人物;终篇则以“市井奇人”收尾,呼应开篇的理想。通过这部作品,吴敬梓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充满腐败和虚伪的儒林世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真正人性的追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