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体发出疲劳信号时,很多人会想到需要补一补,仿佛这样便能恢复活力。甚至一些医生在面对疲劳的患者时,也会习惯性地开出补药,将疲劳与体虚等同起来。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很多时候,疲劳并非体虚所致。
对于体内痰湿较重的人来说,他们常常感到身体疲倦,却并非因为体虚。这类人的舌苔厚重,或有齿痕、裙边舌等症状。若误将其疲劳归因于体虚而盲目进补,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使痰湿问题愈发严重。
针对此类由痰湿引发的疲劳,中医有独特的解决方法。采用利湿化湿的中药,如薏苡仁、茯苓、泽泻、藿香等,服用后,许多人会感觉身体轻松许多。
中医养生之道,向来推崇“中庸”之道。无论是工作还是运动,都不应过度,也不应不足。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的“小劳”概念,便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他强调:“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把握“小劳”的度,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中医所讲的“小劳”,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体力劳动往往远未达到“小劳”的标准,而脑力劳动却常常过度,甚至达到“大疲”的程度。一些白领为了追求健康,下班后过度运动,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结果却导致肌肉拉伤、腰酸背痛等问题,这种“大疲”状态反而有损健康。
判断是否达到“小劳”的标准,就看是否会出现身体酸痛、过度用脑导致的失眠或睡眠质量下降等情况。如果出现这些症状,那就说明已经过度疲劳了。对于追求健康的人们来说,了解并遵循“小劳”的养生之道,是保持身体活力的关键。
想要实现真正的健康,并非只有大吃补药这一条路可走。懂得区分疲劳的根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身体发出的信号,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养生智慧。《中医养生小课堂:从疲劳中洞察身体需求》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了这一话题。《》相关阅读:深入了解中医养生之道,让健康伴随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