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中老年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腰腿疼痛的困扰。许多人简单地将这些症状归咎于老年性关节炎、老寒腿或骨质疏松等老年性疾病,而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中老年人的腿痛并非总是那么简单,有时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在悄然作祟。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甚至可能导致下肢缺血坏死。
许多人误以为动脉硬化的危险仅在于可能引发心梗或脑梗。实际上,动脉硬化是动脉出现了问题,其症状可能出现在任何部位,包括下肢。患者的动脉血管壁上发生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形成栓子,可能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这被称为动脉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可能会引发腿部疼痛、酸困等症状。这些症状与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等引发的腰腿痛非常相似,因此很容易被当作一般的老年性疼痛而忽略。直到下肢出现缺血性溃烂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要识别早期的下肢动脉硬化,我们需要留意其典型症状——缺血性间歇性跛行。患者可能会走一段路后感到小腿乏力、肌肉疼痛、酸胀,需要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这是因为下肢的血液循环不好,需要休息来恢复供血。随着动脉堵塞的加重,患者行走的距离会越来越短,休息的频率也会逐渐增加。如果疼痛在不动的情况下也存在,那么情况就已经比较严重了。除了疼痛,下肢的凉、麻也是血液循环不好的表现,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要警惕血管是否出了问题。
与其他疾病一样,对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也需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诊断方法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踝肱指数、CTA、DSA等。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无创、便宜、可重复的特点,已成为该病的早期筛选手段之一。
在动脉硬化狭窄的早期,可以通过抗凝、扩血管药物治疗来促进血液流动,纠正组织缺血。适当的步行锻炼可以增强下肢组织对缺血的耐受力,促使闭塞动脉周围侧支血管的形成和开放,从而缓解病情。一旦疾病进展到“静息痛”或足坏疽阶段,患者应立即寻求血管外科专科医师的诊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重建患肢的血供,以恢复其正常的血液循环,避免进一步的缺血坏死。
中老年人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腿痛、酸困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延误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下肢动脉硬化,可以避免更严重的后果,提高生活质量。